聽到這個聲音,劉永昌趕忙迎了上去。
這個聲音他太熟了,不正是許丞相嗎。
許丞相隔三岔五就來一趟火炮廠,劉永昌早對他的聲音無比熟悉。
沒錯,就是許行坤,他來視察了。
火炮一隻是他心頭的重中之重,因此他對此格外關注。
十月份的時候劉永昌率領火炮廠各工匠鑄炮十門,兩個月個月後炮成,由於使用泥模之法,最終合格的隻有兩門。不過有這個合格率,劉永昌在金陵己稱得上國手了。
這次是經過改良後的泥模法,許行坤正好來看看檢驗成果。
眾人來到火炮廠後寬闊的場地,那兩門門新鑄紅夷三磅炮拉來,遠遠的,幾個工匠先將一門炮拉到場地中間,往內中灌滿火藥,充實後引出一根長長的火繩,隨在許行坤身後各人都是探頭探腦,看其中一個工匠掏出火摺子,將火繩點燃。
然後那幾個工匠拚命拔腳奔跑,就聽轟的一聲巨響,硝煙彌漫,那門沉重的火炮騰越天空,然後重重摔落下來。
劉永昌臉上閃過激動的神情,對許行坤恭敬道:“將軍請。”
身後各人隨許行坤一窩蜂的過去,那門火炮被抬到一座高台放置。劉永昌又戴上自己眼鏡仔細審視,看炮身有什麼損壞或是膛口炸裂之處,良久,劉永昌臉上露出笑容,對許行坤施禮道:“小人有幸,此大銃鑄法合度,己無炸膛憂患。”
周邊一陣歡聲笑語,眾人異口同聲道:“恭請將軍命名。”
許行坤也是哈哈大笑:“該門火炮,便命名為金陵炮吧,算是甲位。”
依口徑,該門火炮算得上金陵頭等的標準,這是使用鐵模之法鑄造的第一批火炮,也算是意義重大。
等這批火炮檢驗後,依次以甲、乙、丙、丁、戊、己、庚等位計算。最後刻上銘文,注明火炮重量,火藥受藥多少,鐵子重多少斤,可使用封口群子幾個,還有工匠名稱,檢驗官名稱等,披上炮衣,就可入庫了。
最後檢驗成果,這兩門新鑄紅夷三磅炮,盡皆合格,合格率算是驚人之高。
在場各人都是喜笑顏開,連稱生平僅見,都是定國將軍說的鐵模法之功。
“將軍所言以黃鐵造炮,小人也在研習,鐵模之法己成,將軍說的黃鐵造炮之法,也定能成功。”
劉永昌督造這些火炮成功,算是立下大功,他現在對許行坤信心百倍,又提起許行坤所說的另一件事,便是許行坤使用熟鐵造炮的建議。
幾個月前,在提出鐵模之法後,許行坤也隨便提到這事。
銅料昂貴,不過使用生鐵鑄炮,炮身非常沉重,便如此時的紅夷十二磅炮,炮重達四千斤,非常的笨重難行。便是有些元軍使用的紅夷六磅炮,竟有重達三千斤的,這當然不利隨軍作戰。
許行坤後世看過相關史料,大炮同樣可以使用熟鐵。當然,熟鐵不可鑄,不過可以打造。鐵條燒熔百煉,逐漸旋轉成圓,炮成後,比生鐵鑄炮重量輕了一大半,而且炮身薄炮膛寬,沒有炸膛之憂,裝填的炮彈也可以很大。
不象生鐵鑄成的火炮,內中多蜂窩澀體,難以鏟磨,炮彈施放緩慢。這種熟鐵造出來的火炮,膛內無比光滑,使炮彈的裝填非常快。當然,鐵模法鑄出來的火炮膛內同樣光滑,但論起輕便靈活,卻是遠遠不能與熟鐵造炮相比。
“好,劉師傅你盡管研習,不必顧及工料。”
……
“火炮準備。”
在炮兵訓練場上,看許行坤親臨視察,胡俞精神抖擻,他威風凜凜傳下一係列口令,讓各炮瞄準遠處設立的一係列標靶。
擺在胡俞前麵的,便是許行坤所有的九門紅夷大炮,其中六門六磅炮,三門三磅炮。等那鐵模鑄炮法鑄好的兩門紅夷三磅炮拔來,胡俞的火炮千總就有紅夷大炮十一門。
此時這些火炮一字排開,黑洞洞的炮口不斷調整,其中一個觀測官的前麵,還架著一副亮晶晶的炮鏡。
不錯,就是炮鏡,幾個月前,滁州軍中己經開始使用炮鏡與千裏鏡。這二者都需使用鏡片,此時的無色玻璃雖然不便宜,但在金陵也不是什麼希罕物。
胡俞拿著一根千裏鏡觀看,有了大量實彈射擊遍程出來的射表,加上這炮鏡,那觀測官不斷報出數據,各炮的瞄準手便不斷調整著炮口,一看他們的樣子,就是訓練有素。
許行坤拿千裏鏡看著前麵,聽那觀測官口中冒出一大堆難懂的術語,這些數學術語,在後世己經難以聽到,對於後世人的許行坤當然有些不習慣。畢竟後世學的都是西方數學,與古代的中國數學,完全兩個不同的體係。
雖然個人不習慣,不過許行坤認為隻有讓自己適應,並不打算更換。最重要的,他認為自己沒能力重建一個完整的數學體係。兩種完全不同的運算符號係統,不是引入幾個阿拉伯數字就可以代替的。
況且許行坤認為此時西方數學並不比中國數學高明,以阿拉伯數字來說,如果記帳,為了防止塗改,還要使用大寫數字記一遍,更增加了負擔。而且阿拉伯數字計算能力也差了點,明末數學家朱載堉創立歸除開平方法,用81位算盤以珠算進行開方計算,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後25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