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我們村還有人用板車,有木質的和鐵製的,鐵製的要耐用一點,但年頭長了也會生鏽,然後就越來越紅且變得毛糙,隨後繼續在風雨中變得飄搖然後甚至可能出現破損的情況。木質的呢則要好一點,直接缺掉一塊兩塊也不是問題,但是板車呢往往比較重比較長,一根麻繩係在板車左右兩邊,人在前麵握著手把抬起來之後就可以拖動了,後來的鐵製板車對比起來還要輕一點,我們小孩子特別喜歡大人們拖著板車,自己躺在板車上“享受”,尤其是上麵有草甸就更舒服了。一般動用到板車,就要拖很大件的,可能是一捆一捆的草,或者是很多稻子。
那時候我們想要去軋米,要走很遠的路到龍青小店那才有機器,一般軋的少的話就會騎三輪車,放上兩袋稻子不成問題,如果多的話,就要動用到板車了,那時候我還小呢,記得跟外公外婆出門一起去軋米,我走一段就累了,開開心心爬到板車上去任由外公拖著,拿上剛剛在路邊采的野花野草,玩的不亦樂乎,然後又被我外婆叫罵著拖下來,我嘻嘻哈哈的就溜到前麵去了。那會可能走的路很長很長,有些累,但樂趣卻是無限的。
還有就是小時候,我總覺得自行車特別重,可能那時候人小吧,力氣不大,個子都沒自行車高,10歲的時候,剛跟我爸在家門口草地上學會了騎車,雖然摔了好幾個狗吃屎,但學會了之後,天天都想要騎自行車,然後你就總能看到一個頭剛超過自行車手把的孩子推著、騎著自行車滿村跑。當然我最討厭的肯定就是胎沒氣了,那是因為意味這要用到我家那個老式打氣筒,鐵製的,估摸著有好幾斤,賊重,所以後來特別羨慕那些家裏換了新型塑料製的打氣筒,又輕便又好用。而且打氣很順暢,老式的那個打氣筒啊,直接要對著自行車車軲轆的氣門口,很不容易才對準了,打著氣,打氣筒還一邊發出奇怪的有節奏的聲響。
當然咯,車胎壞了就麻煩了,要推很遠的路,到坐中巴車那個山頂車站,車站對麵就是一個鐵皮棚子,有個常年修車匠常年在那,關鍵十裏八村的也沒有別的修車的地方,修車的是一個中年男人,他先是卸下沒氣的胎,然後把內膽費很大力氣拿出來,那時候都是紅色的內膽,放在早已用的變黑的水裏,慢慢感受,如果有地方冒起小泡泡,就代表真的漏了,於是拿出來,找準冒泡的口,拿出銼刀慢慢細細的摩擦,差不多的時候,就找出一塊密封好的補胎貼,慢慢壓實,可算是弄好了,把胎再放進去。車子就可以繼續騎行了,那個老鐵皮棚子好像到今天還在山坡頭上立著,但修車匠卻早已不見了,甚至連自行車都很少了,現在都是電瓶車為多。那個鐵皮棚子像是帶慢了時間,連風都笨重起來,唯有鐵鏽可以看到他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