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我小時候是那種逆來順受的那種人,就是特別聽話,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就是性格有點內向,怕生,不願意和大人交流。我也考慮過為什麼我會這樣。我在想我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喊大人的。如果說小時候是怕生不喊大人,那麼這些年我爸媽一直教育我要喊人,為什麼我還是一如既往地不喊呢。我依稀記得小時候大概一年級的時候那麼大,過年的時候,我爸媽給我壓歲錢讓我喊爸爸媽媽過年好之類的話,喊一次給5塊10塊不等。
沒想到那麼小我已經受不住金錢的“熏陶”了。不過話說回來,一部分原因是喊那幾句有錢拿,更多的原因是喊了爸媽會開心,給自己一個喊的理由罷了。
我這人好麵子,不給錢我還真不能給自己台階下去喊。不是說我在乎那幾個錢,也不是錢給少了,而是我知道家裏很窮,我幾乎不會給家裏增加額外的經濟負擔。我不想因為自己拿多了錢影響家裏正常的開支。
從小我爸媽就給我灌輸家裏窮的事實,我也知道家裏窮,爸媽都是打工人,照顧我姐和我長大就不容易,讀書上學,日常吃喝,房租水電就已經占據很多收入了,我不敢再奢求什麼。我害怕我的願望落空,我更怕我爸媽因為沒有滿足我的心願內疚。上街遇到什麼好吃的我都是不看不問不要,我怕要了給家庭增加經濟負擔,不想給父母壓力,不想讓父母難做。小時候我最想要的就是一雙雨鞋,我真的很想下雨時上學不打濕鞋子,看著別的小孩上學不用打濕鞋子我真的很羨慕。有一雙雨鞋可以穿著在水裏走,真的很酷很實用。雖然現在長大了我可以給自己買雨鞋了,但是我已經過了那個年齡了。年少時渴望的東西長大了不一定喜歡,正所謂“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雖然但是,我也不會真的內心地責怪我的父母為什麼沒別人的父母賺錢多,我能體諒他們賺錢把我們拉扯大的不容易。所以我從來不會說自己想要什麼,我從來都不會暴露自己內心的欲望,我也其實沒什麼欲望,我覺得對我來說,可有可無罷了,有了隻是會更方便一點,或者更開心一點,但是沒有也能過日子。沒有也不會掉塊肉。
父母年輕的時候一個去當了好多年兵,另一個在廠裏上了十幾年班。那個時候兩個人都不想在家種地,都想出來闖一闖。聽說武漢這邊有人帶著做生意,就從鄉下趕到武漢來謀發展。
按照我現在的說法,我爸媽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當年沒有在家裏種地,而是來武漢發展。我也不是說農民不好,我爸有兩兄弟在家種地一年都是十幾萬。房子也蓋了車子也買了。雖然來武漢二三十年我爸媽他們也沒混出多大的名堂,但是我和我姐都是被他們兩個一手拉大的,讀了書受了教育,挺不容易。
那個時候我爸媽剛來武漢,我姐才三歲,我還沒出生。我爸挑著一個扁擔到處收破爛。上午賺了幾塊錢就很開心,然後就去打牌,第二天接著出去賺。現在看來頗具“三和大神”的味道。按照現在當前年輕人的就業難度來說,我爸晚個40年出生,就是當代年輕人的典範。你說他擺爛躺平吧,他還是在賺錢養家糊口,你說他賺錢吧,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想著上進發財。也許是我爸未卜先知再過幾十年年輕人普通大學生根本賺不到錢,還要倒給企業付錢上班吧。隻能說我爸“生不逢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