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的陰影越來越占據著孔子的心:魯定公和季桓子迷戀於聲色犬馬之間,怠於政事。這和齊國的陰謀有關。齊國統治者眼看孔子參與魯國政事後,魯國不斷走向清平、穩定和強大,更加擔心起來,又是那位黎向齊景公說道:“孔子主政,魯國必會強大到稱霸諸侯的地步。要是魯國稱霸了,我們與魯國相鄰,必然會最先受到吞並,不如先設法破壞他們的圖強措施,以阻止他們的發展。”於是齊景公在國內挑選了80個漂亮的能歌善舞的少女,讓她們穿上華麗的衣裳,並配上30輛華麗耀眼的馬車,每輛車由四匹披掛五彩繽紛的駿馬拉著,一起送給魯國。這些美女和馬車暫時停
留在曲阜南門外,許多人都跑去圍觀,轟動一時。季桓子喬裝前去偷看了三回,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愛看。在季桓子的慫恿下,魯定公借巡視為名,也整天泡在南門外,沉醉在那些歌舞裏,從此也不理朝政了,並對孔子疏遠,不再樂於接受孔子的勸諫了。
子路忍不住生氣,說:“老師,我們可以離開了!”孔子說:“再看看吧。魯國不久就要春祭天地了,如果魯定公遵守禮法,能把典禮後祭肉分送給大夫,就表明仍有可為,那麼我們還可以暫時留下。”
可是,祭天過後,祭肉並沒有送給孔子和各大夫。終於,孔子眼看魯君已無道絕望了,他懷著沉重的心情辭去了職務,率領著一批弟子離開了魯國的國都,另覓實現其理想的國度。
【妙語新悟】
“不可則止”不是一個缺乏毅力、缺乏自信者的逃跑借口。如果我們能客觀地、曆史地來總結古代思想,應該說“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這一思想,既體現了孔子重道義、輕功利的做人謀事的有原則,同時也反映了孔子高瞻遠矚地把握時代特征、機動靈活地處世為臣的氣魄和能力。孔子的事君之道,與腐儒的“愚忠”和以利事君,真是大相徑庭。
正所謂“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做下屬理應忠誠,但絕不能愚忠。如果不管對錯,凡事都聽命於上位者,那麼倘若他下的命令背
離正道,又該如何處理?
如今,社會上一直提倡“忠於自己的公司”,這話固然沒錯,作為一名企業職員,對於公司的忠誠絕對應該放在不二之位。但是,“忠誠”也要以“值得”為前提,倘若你所在的公司隻是求利,不求發展,又或從事一些不法勾當,那麼你完全沒有必要死守愚忠,與其一起沉淪下去,倒不如另謀高就,尋求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