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事君,不可則止(1 / 2)

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論語·先進第十一》

孔子一生向往的都是做個“君子”,從內心裏鄙視小人,所以,他在從政為官方麵一向主張“仁治”,希望為官、當權者能夠內外兼修,提高自身的修養,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於是他說:“沒有修養好就讓人去做官,是‘賊夫人之子’。”所以他主張——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意思是說,作為大臣,必須要以正道來輔佐君主,如果行不通,那就別再做這個大臣了。

孔子在這裏所講的是為臣之道,亦即關於下級如何處理與上級之間的關係時的一個原則。毫無疑問,一個組織的力量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於上下級之間和諧的關係。作為下屬,有責任、有義務來建立和維持這種和諧關係。但是為做到“死守善道”走向“活守善道”開辟了很大的可能性。在碰到一個冥頑不化、剛愎自用的上司的時候,無法依照自己的原則施展才幹,或者被威逼做一些違背道義的事情,那麼,寧可辭職不幹也不會委曲求全。而孔子的一段為官經曆,也正驗證了他自己的主張。

【案情陳列】

夾穀之會過後不久,孔子以司寇之職而攝行相事,即代替魯國執政之卿,管理魯國最高的行政事務。這是因魯定公在夾穀會盟之後對孔子更加信任,對其才華也更加賞識的

緣故。

大權在握的孔子,躊躇滿誌,準備著手改變魯國國君虛位,三桓擅權,而三桓又受其家臣控製的政治格局,重建君臣有道的政治秩序。他向魯定公進言:“依照周禮,大臣不該擁有私人的軍隊,大夫不該擁有百雉之城。”這是針對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而言的,因為他們分別占據著郕邑(今山東寧陽縣境)、郈邑(今山東東平縣境)和費邑,孔子的這番話,對魯定公很有利,他表示讚同。

於是,孔子派出學生中最有軍事才幹的子路到季孫氏家當總管,開始有步驟地實施史稱“墮三都”的大事。這一年是公元前498年。

雖然,由於各方麵的阻力,這個行動沒能完全實現預定的目標,可是,孔子畢竟在重建傳統的政治秩序方麵取得了一些勝利。麵對著外交和內政上的成績,孔子從不沾沾自喜,很注意自己的道德修養。平時在鄉裏人麵前,他仍保持著謙虛淳樸而不誇誇其談的一貫作風;在朝廷中議事時,則滔滔不絕,但又很慎重;對待上級,持公正不阿的態度;對待下級,則和悅近人。在孔子的理想一步一步地變成現實的情況下,內中隱伏的矛盾和危機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逼來。

在“墮三都”之後不久,季桓子就不信任子路了。子路原是孔子派往季孫氏家當總管的,是“墮三都”的主要指揮者之一。當時季桓子

接受子路,是想利用孔子來剪除公山不狃這股異己勢力。因此,一旦公山不狃被擊潰,再經公斂處父的話的點醒,季桓子就不能不對子路深懷疑忌了。因此,孔子的一名學生公伯寮在季桓子麵前講了子路的很多壞話,季桓子都聽信了。有個叫子服景伯的人將這一情況告訴了孔子。孔子淡淡一笑,坦然地說:“我的理想如果能實現,那是命該如此;如果不能實現,那也是命該如此。公伯寮怎能改變命該如此的事情呢?”這說明,孔子從季桓子不信任子路這件事預感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可能要發生逆轉,自己的政治理想也許是命中注定不能在魯國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