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作貢獻,再談收獲(1 / 1)

先作貢獻,再談收獲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我們為什麼讀書?為什麼從政?為什麼工作?不是為了自己吃飯,是為了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假如沒有貢獻,無論在安定的社會或動亂的社會都是可恥的。

孔子“敬其事而後其食”的觀點,不僅表現了他嚴格要求自己,始終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的高遠境界,同時對於世人也是有益的勸誡。它是人類維持社會正常秩序、人生實現其社會價值的重要策略。人與社會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在人與社會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中,每個人首先應該想到為社會先作貢獻、多作貢獻,促使社會財富迅速增加,逐漸發達,然後再談取之於社會。

身在職場,我們同樣應該秉持這種工作態度。對待工作,如果你付出得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所以,工作中不要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想法。如果你每天多做一點,初衷雖然不是為了報酬,但往往獲得的也更多。

【案情陳列】

有一位大學生畢業後在一家科研單位上班,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後還是個小小的助手。每天守著那些瓶瓶罐罐,幹些洗洗涮涮、掃地倒水等簡單的體力勞動。“大學生”怎麼也想不通,逐漸就有些自暴自棄了:湊合幹下去吧,等合同期一滿,我就走人,這破

地方不可久留。

但此後不久,一件意外的小事刺激了他:和他同學校畢業比他早兩年來的師兄因為平時工作勤奮認真,被任命為課題組組長。“大學生”平時和他關係不錯,那位師兄從來不像“大學生”那樣抱怨,相反,他總是安慰他要把目光放長遠一些,不要隻看眼前利益。

“大學生”平時總對師兄的勸告不以為然,現在似乎有點明白了:我以前怎麼老有那麼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呢?一個剛畢業的學生,沒有任何社會經驗,沒有參加過多少實踐活動,單位憑什麼信任我、對我委以重任呢?平時還總是自詡有遠大的抱負,其實,在別人眼裏我隻是個既不踏實又很幼稚的牢騷鬼罷了。

“大學生”終於回到了現實之中,不再總是抱怨懷才不遇了。他逐漸發現,自己平日看不起的簡單工作,實際也能使自己學到很多東西:工作時經常與老板見麵,很多時候能親眼看見他們是怎麼做工作的,好像並沒有自己當初想象得那麼複雜。他感到自己真的有了進步,並且這種進步是踏實的。

【妙語新悟】

很多人都埋怨自己的運氣不好,別人那麼容易成功,而自己卻總是在成功的邊緣打轉。其實,他們不知道,失敗的原因正是他們自己。他們不肯在工作上集中全部心思和智力,做起事來無精打采、委靡不振;他們沒有遠大的抱負,在事業發展

過程中也沒有排除障礙的決心。這樣怎麼能成功呢?

一個人要想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並走向成功,就要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無論擔任何種職務,做什麼樣的工作,都負有相應的責任,這是社會法則,這是道德法則,這還是心靈法則。公司不是慈善機構,既然支付薪金聘請你,就自然認為你所承擔的工作別人無法替代,你的勞動成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職業生涯中,努力工作是最基本的要求,每個人不僅要做好本職工作,更應該努力多做一點。西方有句名言:機會總是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付出多少,就會回報多少。

不管是在商業界還是在藝術界或體育界,在所有的領域,那些知名的、出類拔萃的人與其他人的區別在哪裏呢?回答是“就多那麼一點點努力”。雖然隻是多了一點點的努力,但是這一點點,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很多人把工作與酬勞計算得清清楚楚,多一分的努力都不願意去做,或者說做了就得有回報。他們不認為多做這些工作還會為自己帶來什麼。不要以為領導整天什麼都沒看見,領導的眼睛長在你的腦後,你做什麼他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個人能夠從平凡的工作中脫穎而出,一方麵由個人的才能決定,另一方麵則取決於個人的進取心。要知道,這個世界為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大開綠燈。可

以說,努力,是聰明工作的基礎,也是最聰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