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疾忌醫,職場大忌(1 / 1)

諱疾忌醫,職場大忌

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論語·述而第七》

有一次,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知禮嗎?”

孔子說:“知禮。”

孔子出去以後,陳司敗向巫馬期作了個揖,走近他說:“我聽說君子是不偏袒別人的,難道君子也偏袒別人嗎?魯君從吳國娶了位夫人,是同姓,稱她為‘吳孟子’。如果說魯君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

巫馬期把這些話轉告給孔子。孔子說:“我真幸運,如果有了過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雖然孔子在這裏所犯的“錯誤”並非是疏忽或無知,而是“代君受過”,但他依然胸懷坦蕩地接受了別人的批評,並以此而感到幸運。這種為人的氣量和態度無疑值得人們去學習。諱疾忌醫、掩飾自己的缺陷,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也許人們都知道“不好”,但從心理上總是轉不過彎來,這其實是一種“糊塗”的表現。真正的君子,不但會像孔子那樣,而且也總會有意識地進行自我監督。這樣,才能不斷地獲得進步。

“我不知道”、“我錯了”,這兩句話是為人下屬者最不敢也不願講的話。他們生怕講出來後會被領導小覷或責罵,其實不然,說出來,隻會讓領導覺得你更真誠、更值得信任。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也有自己的弱項。在某一方麵薄弱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

。把它說出來,會讓人覺得你更誠實,而不是無能。

當領導跟你討論或交代某件事情,而你恰恰沒想過這事或還沒考慮成熟,切不可不懂裝懂地胡侃或胡亂地應承下來。因為,你的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它會讓上司覺得你是胡說八道,甚至對你說過的、知道得很清楚的東西都產生了懷疑。胡亂應承下來更是後患無窮,你沒有明白其中的意圖或對其真實情況都不熟悉甚至不知道,這事你怎麼做?

這時候,說一句“我不知道”、“我還不太清楚”都會顯得你嚴謹踏實、謙虛謹慎。這句“不知道”會讓你了解更多的信息,或者能得出有利於你選擇的方法。

【案情陳列】

沃勒是一位美術設計師,他為約翰遜總統設計一份宣傳品後,突然收到了總統的電話,說設計有點問題。沃勒急忙趕到,看完宣傳品後果然發現了一處錯誤。於是沃勒說:“總統先生,您說得對,我錯了,我沒有任何理由為自己辯護,我應該做得更好,我很抱歉。”

總統卻開始莫名其妙地為他辯護起來:“你是對的,不過,你確實犯了一個錯誤,隻是……”沃勒打斷了他的話,說:“任何錯誤,都可能造成很大的損失,而且任何錯誤都會令人不快。”總統想插話,但沃勒繼續講道,“您給我這個機會,您應該是滿意的,因此,我把它重做一遍。”

“不!不!”總

統立即表示反對,“這僅僅是一個細節問題,並且也沒有造成損失,你隻需做些局部改動就可以了。”

之後,總統又把新的任務交給了沃勒。

【妙語新悟】

這樣看來,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會幫你解脫麻煩。沃勒承認錯誤的急切心情讓總統的火氣頓消,糾正錯誤的誠懇態度又讓總統不忍心為難他。

做錯了事情,勇敢地承認往往還會給你帶來心理上的輕鬆,認錯能有效地消除內疚心理防禦的心情,讓你丟掉思想包袱,這不也是一件好事嗎?

工作中出了差錯,明知無論如何都要受到批評,搶在領導批評之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會更好。因為這樣一來,十拿九穩地會獲得領導的同情和寬容,而你所犯的錯也會最大限度地縮小。何況,自己認錯不是比忍受批評的感覺更好一些嗎?

多數人都會為自己的錯誤辯護,而勇於承認錯誤就會顯出你的難能可貴,會特別引起領導的注意和信任。

古語雲:“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要“能改”,得先“認錯”,所以我們認為敢於說“我錯了”,也是“善莫大焉”。因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的錯誤,就是承認自己在哪些方麵有欠缺,就會加以糾正和彌補,從而沿著正確的軌道走向成功。

每個人都非全才,當力有不逮時或犯了錯時,就要勇敢地承認,領導會樂於幫你的忙,硬撐著隻會讓問題

越弄越糟,到最後你在領導心目中的形象也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