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結交新的社交對象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善於交際的人,總是在不停地擴大自己的交際範圍,認識一個新的朋友,等於進入他的社交圈,從而認識一批人,不斷地產生倍數效應。
(1)廣泛參加各種團體活動
對於參加聯誼會、集訓、研討會或誌趣相同者的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都是許多人在一起的集體活動,即便你興趣不濃也還是積極參加為好。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此類活動所創造的交際機會是非常多的。比如,有些不喝酒的人,稍微喝了一點,就把心裏話全都倒了出來,從此與這些人結成了好朋友。如果你總是說“亂哄哄的有什麼意思”之類的拒絕之辭,那麼以後就不會有人再邀請你了。
各類社團組織、學術團體聚集著各種人才,大家誌趣、愛好相投,有共同語言,可以互相切磋技藝,研究學問。定期舉辦的各種活動可為其成員提供充分的交往機會,所以,不要放棄你感興趣的任何團體。
(2)好好利用與人合作的機遇
與人合作的過程也是交友的過程,為擴大社交範圍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因為共同的事業是尋覓知心朋友的前提條件,比如,魯迅以兄弟般的情誼同瞿秋白、馮雪峰協作,領導了革命文化運動。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當年和友情甚篤的三位女友互相幫助,最後一起考入北平協和醫科大學。
不
可錯過與人合作的項目,還要積極尋找共同完成的事業,才可廣交朋友。
(3)培養自己的好奇心
愛好、興趣廣泛的人,易於同各種人交朋友。一個人如果會打橋牌、跳舞、遊泳、滑冰、打球、下棋等,愛好一多,與大家“湊趣”的機會就多,結交朋友的機會也就多了。
即使自己並不擅長某一方麵,但若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博得對方的歡心,因為你肯定了他的特點,引發了共鳴感。
然後就是要有好奇心,集體活動時,不管誰邀請都要去一塊兒活動。自己感興趣的要去,不感興趣的也要去,不管男性和女性都要興致勃勃地活動。隻有這樣才能讓人感受你的魅力,讓人感受快樂的氣氛,自己也能感受,當大家聚到一起時,不要忘了這一點。
再有就是關心各種問題。常關心周圍大多數人所關心的事,特別是關心你結交的人所感興趣的問題。
(4)不要讓性格差異成為障礙
常言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誌趣相投的人容易接近,反之,則容易疏遠。但要記住,社交與選擇朋友不完全是一回事,社交圈中,有朋友,但更多的不是朋友,或者隻是普普通通的朋友,因此,社交過程中,不要用選擇朋友甚至是知心朋友的條件來作標準,凡是誌趣不符、性格不合的人一概拒之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