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不要明說
有一則有趣的寓言可謂典範。
獅王想找個借口,欲吃掉他的三個大臣。於是,它張開大口,叫熊來聞聞它嘴巴裏是什麼氣味。熊老實巴交,據實回答:
“大王,您嘴巴裏的氣味很難聞,又腥又臭的。”
獅子大怒,說熊侮辱了作為百獸之王的它,罪該萬死!於是便猛撲過去,一口把熊咬死並吃掉了。
接著,它又叫猴子來聞,猴子看到了熊的下場,便極力討好獅子,它說:
“啊!大王,您嘴巴裏的氣味既像甘醇的酒香,又似上等的香水一樣好聞。”
獅子又是大怒,它說猴子太不老實,是個馬屁精,一定是國家的禍害。於是又撲過去,把猴子給吞了。
最後,獅子問兔子聞到了什麼味。
兔子答道:
“大王,非常抱歉!我最近傷風,鼻子塞住了。現在什麼味道也聞不到。大王您如果能讓我回家休息幾天,等我傷風好了,一定會為您效勞。”
獅子沒找到借口,隻好放兔子回家,兔子趁機逃之夭夭,保住了小命。
在這種場合中,兔子的回答是機智的,因為此時既不能對獅子嘴巴中的臭氣進行肯定,也不能否定,隻得含糊其辭,用“傷風”來搪塞。
其實,這則寓言的立足點,還是來自我們的生活。日常生活中,有些話不必說得太死、太具體,反而能更好地達到目的。
顧維鈞曾擔任駐美公使。有一次,他參加了一個國際舞
會,與他一起跳舞的美國小姐突然問他:“請問你是喜歡中國小姐呢還是美國小姐?”
這個問題很不好答,若說喜歡中國小姐,勢必得罪了舞伴。如果說喜歡美國小姐,又會有失中國公使的尊嚴。
顧維鈞靈機一動,回答說:“不論中國小姐還是美國小姐,隻要喜歡我的人,我都喜歡她。”
模糊語言其實大量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我們常說的“等一會兒”、“大約在元旦前後”、“有空一定來”等等,這樣就避免了把話說死,留下很大的回旋空間。在外交上,使用模糊語言的機會更多。如“我們對×人的事態表示關注”、“我們注意到了××的言論”等等,工作中也常用模糊語言,比如常聽到的“最近”、“多數同誌”、“基本滿意”等等。這樣一來,說話便具有很大的彈性,有時能幫你擺脫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