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皇位之爭(1 / 2)

秦孝明駕崩的消息,震動了整個大梁帝國。在勤勞善良的民眾紛紛為失去一位明君而扼腕歎息的時候,朝廷之內早已紛亂不堪,各股勢力蠢蠢欲動,帝國正麵臨建成以來最大的一次洗牌。

此時,年過花甲的林守仁,不僅要為國喪操勞,更要因皇位的平穩過渡而憂心,隨身攜帶的遺詔如同一顆定時炸彈,讓他食難咽寢難安。年少懵懂的秦遊,則是完全沉浸在失去父皇的悲慟之中,關於繼位,他從未作過奢想。盡管,林守仁屢次勸他節哀,以國事為重。但這個書呆子,完全是不在一個套路上,壓根就置若罔聞。

再看秦冉,擁兵十萬身為“鎮南大將軍”的他,掌管了大梁帝國近三成的兵力,手下良將無數,更重要的是,鎮南軍始終作為大梁帝國的第一道壁壘。長期的軍事鬥爭,不但有效地訓練了士兵的戰鬥力,同時也極大地增長了秦冉的指揮水平,說他是帝國為數不多的頂尖大將,也是毋庸置疑的。凡事皆有利有弊,整日的戰鬥生涯,使得秦冉性情變得更加暴戾,殺戮是他枯燥的軍旅生活中最大的樂趣所在。他至今也無法明白為何父皇要將皇位傳給秦遊那個乳臭未幹、隻知道讀聖賢書的傻小子。想想自己出生入死多少次,整日行走在刀尖之上,近乎用性命保了大梁的平安繁榮,卻落得如此下場。“皇嫡子?”秦冉執拗地認為秦孝明之所以未能選擇自己,而是秦遊,單純的是因為自己的生母不是皇後。如果說此時的秦冉是憤怒的,那麼他的得意比起憤怒又要多上十倍百倍了。

從秦孝明離世那一刻起,秦冉就為自己想好了後路:要麼矯詔篡位,要麼身首異處。孤注一擲的性格,注定了他人生的悲劇。倘若秦冉安然接受父皇的安排,成為一代名將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然而,這一切都已無法挽回,時也命也的歎息也隻能留給後人吊唁。

秦冉早早調動了鎮南軍大部集結在京城周圍,計劃在新皇登基前夜發動兵變。就當秦冉自以為所有的計劃天衣無縫之時,他萬萬想不到自己的一舉一動早已被另一個人全然知曉。而這個人,正是當朝德高望重的丞相林守仁!

三十年多年宦海沉浮積澱的經驗豈是白給?

如果說秦孝明擁有的是一雙慧眼,那麼林守仁的雙眼便是名副其實的‘毒眼’了。秦冉的野心早被這位老臣看在眼中。空口無憑,沒有實質性的證據,林守仁這根老油條當然不會妄加斷言。饒是秦冉保密工作做的滴水不漏,但林守仁那些遍布在整個大梁帝國的人際脈絡正如一張無形的大網籠罩了朝野。消息靈通的林守仁幾乎是第一時間就得知秦冉確然是要謀反,然而在謀反事發之前,他隻能選擇蟄伏隱忍,隻為了最後時刻的力挽狂瀾!

“三殿下,先皇已然入土為安,臣有一事還望殿下應允。”老練的林守仁,這次終於沉不住氣了。

“丞相與父皇雖是君臣,亦如手足。近日相父多有操勞,且說無妨。”秦遊的眼神透著閃爍的光亮,渾不似前幾日的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