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到最後的往往是急流而上的人(1 / 2)

第一章

男人四十,沒有未完成的事業,隻有未死的心

人到四十,生命的旅程已經走完了一半,而四十歲男人中,一部分已經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春風得意;另一部分人卻境遇不順,屢遭挫折。得意也好,失意也罷,在任何時候,一個男人都不應停止對事業的追求。四十歲男人在知識、能力、經驗方麵都具有優勢,因此隻要你願意不懈登攀,你就一定能夠登上事業的巔峰。

笑到最後的往往是急流而上的人

不可否認,四十歲男人大多有一種求穩、畏懼競爭的心理。然而競爭在世界上是客觀存在的,根本無法逃避。中年男人必須適應競爭,勇於競爭,才能成為成功者。

不可否認的是,在任何一個領域內,人與人之間都存在競爭。有人給競爭下了一個定義,那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團體在一定範圍內為了奪取共同需要的對象而展開較量的過程。大千世界,因為存在競爭而充滿生機和活力;芸芸眾生,也由於競爭才能使得人才脫穎而出。時代的每一步發展,社會的每一次變革,無不充滿競爭。競爭的結果就是優勝劣汰,成功者前進,失敗者落伍。古往今來,概莫如此。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類有五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其中自我實現需要是人們最高層次的需要,人類往往為

了得到一個與自己的能力及其他條件相適應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而競爭,這些需要導致人們去參與競爭。同時,競爭成功也可滿足需要。而當人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時,則會自然而然地萌發新的需要,出現新的競爭。所以競爭和需要是作用和反作用的關係。社會的不斷發展,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物質,而人們在不斷追求生活的更高目標時,則將競爭注入了激烈和殘酷的內容。

積極的競爭能給生活帶來生機,能使工作和學習產生動力,這都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看到其積極的一麵時,你卻沒有理由忽視它所存在的另一方麵。由於不能正確認識競爭而造成的負麵影響,一位自尋短見的大學生在寫給父母的遺書中悲傷地感到,未來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不善於競爭者則不能生存,像自己這樣的人怎能適應呢?每天處在使人十分厭倦的這種充滿競爭的學習環境之中,還不如及早地徹底解脫。某公司的一位幹部也因長期處在一種激烈的競爭氣氛中,感到十分沉重的壓力,終於不堪重負而做出了極端的行為。類似於這樣的事例並不少見。人們在歎息之餘,也不由自主地去認真思考其悲劇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激烈的競爭中如何給自己定位,怎樣才能保持一種正常的心態,這是必須首先弄明白的問題,然後才是如何去

正確地對待競爭這一問題。二者的順序不能倒置。同任何道理一樣,不弄清楚事情的意義就匆匆忙忙去做,終究會將事情做壞。

由於企業機製的改革,大批的四十歲男人下崗,麵臨著再就業的挑戰;同樣也是由於機製的改革,不少人主動“跳槽”,去尋求更好的發展。兩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即都麵臨著重新擇業的問題,但又有著本質的不同:下崗之後的再就業是由於生存的需要而參與競爭,而“跳槽”者的願望則是為了改善工作環境,選擇一項更適合於自己的工作。客觀地認識自己,給自己在生活中定位,則可以使自己在競爭中製定出可行的方案,而不致脫離實際導致失敗。對於前者來說,這種競爭必須全力以赴,認真地評估當前的形勢和選擇方向的可能性;另一方麵,還要客觀地檢驗自己所具備的條件,包括本人的能力、家庭的態度以及思想上和物質上的準備,等等。隻有將目標條件達到統一時,然後再進行努力,這樣才有成功的把握。對於後者來說,盡管目標定位高,但若自己各方麵的條件不具備,則這種競爭就會顯得沒有必要。因此,即使不“跳槽”,也不會出現生存危機。相比之下,後者較之前者具有更大的安全性。不少人在“跳槽”前過多地考慮到實現目標後的美好前景,麵對實現目標的可能性考慮過少,

從而導致適得其反的後果而追悔莫及。

人到中年,對自身以及外部環境的把握更理性,這就在如何給自己的定位方麵提供了可貴的經驗和把握。雖然說,四十歲的男人在人生中負擔最重、責任最大,但當他們經過了相當長的一段工作曆程之後,基本上沒有生存上的危機,是處在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時機。在保證已有成果的前提下進取,並獲得更大的收益固然可喜,但要以這些成果作為籌碼去進行冒險,則應謹慎從事,要盡量減少或根本杜絕在自身進一步發展時出現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