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決了如何正確定位的問題後,再來看待競爭的態度才是可取的。既然是競爭,肯定會出現勝與負、成與敗的結果。對此,能否持有科學的認識是至關重要的。換言之,正確對待成敗是人們參與競爭後所得結果的關鍵。不可避免的客觀現實是,隻要存在著主觀要求與客觀可能的矛盾,就會出現競爭。就如下崗人數與就業機會之間的供求矛盾,導致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麵,並因此而引發競爭。在這一過程中,許多人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但也有更多的人未能如願。我們還可以用體育競賽來加以說明,冠軍隻有一個。可以肯定,這是經過努力拚搏才取得的,但其他名次的獲得者也同樣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一場激烈的比賽結束後,人們自然對首先衝
線的運動員報以熱烈的掌聲和真誠的祝賀。然而,沒有人會認為跑在最後一名的運動員不是在頑強拚搏。所以說凡是參與競爭的人,尤其是失敗者,既要敬重競爭中的強者,也要正確對待自己的失利。處理不好這一點,就會因失敗造成極不平衡的心態,導致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要想培養和完善自己的競爭意識,就要做到既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還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這種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現在歡迎別人超過自己並認可這一事實,同時還要有勇於趕超他人的雄心大誌。生活中,有些人對於自己的失敗尚能正確對待,但對於別人的成功則由羨慕進而嫉妒甚至仇視,這些都不能說是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競爭中要審時度勢,善於適時轉移競爭方向。一個人的需要、興趣和能力的表現是多方麵的,人與人又各有千秋。在某一競爭領域內的失敗,並不意味著在別的領域內不成功。況且,每個人幾乎都有未被自己意識到的潛能,要在競爭的實踐中不斷升華和提高,注意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有效地轉移目標,可以增加競爭成功的概率,從而減輕或者消除競爭造成的負麵影響。
即使自己幾次努力均遭到了失敗,也不要認為這就是恥辱,覺得自己沒臉見人。既然明知努力者並不一定是優勝者,那麼,
再持有悲觀的自暴自棄就不是明智之舉了。在這種情況下,要善於轉化這種危機感。當你創業失敗後,可以和自己的親人或朋友訴說自己的苦惱和氣憤,可以通過體育活動去宣泄心中的衝動,還可以到文化娛樂場所去調整一下自己不平靜的心態,而不能一頭頂在南牆上不轉身,自己和自己過不去、生悶氣,此種做法不可取。因為,一次兩次的失敗並不等於喪失了所有的機會。盡管你可能麵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尷尬,但誰能擔保不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轉機呢?比如乘公交車上班的人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一輛車過來後,拚命往上擠也沒擠上去,正氣喘籲籲地自歎倒黴時,後麵很快又來了一輛空車。這回不但輕鬆上車,還有座位,你說走運不走運?當你幸運地坐在座位上時,別光顧了暗自慶幸,仔細想想,正是有了前麵那輛車擁擠的前因,才出現了後麵這輛車空蕩蕩的後果。作為一個經多見廣的中年人,化解自己失敗情緒的方法是很多的。
我們都聽說過“酸葡萄”的故事:一隻狐狸看到藤架上的葡萄非常誘人,可是跳躍了幾次都夠不著。於是這隻聰明的狐狸說,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吃無所謂。“酸葡萄心理”是化解憂愁的一劑良藥。此外,阿Q的“精神勝利法”對化解沮喪情緒也有奇效,小說中的阿Q若不用
這個“精神勝利法”來自慰,恐怕他早已走上極端的道路了。在自我安慰中尋求自我解脫並自得其樂,這是男人們應該而且能夠做到的。
當然,參與競爭時也要有個度,如果競爭的壓力超過了你能承受的限度,弄得自己心神不定,疲憊不堪,那麼這種做法就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