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從忙碌中釋放自己
忙,是四十歲男人的共同感受。早晨一睜開眼,緊張忙碌的生活就開始了。人們步履匆匆,總覺得生活充滿十萬火急的緊急情況。好不容易下班了,可還要把一些未做完的工作帶回家去做。而做家務,指導孩子學習,又是一場戰鬥,忙得腰酸背疼……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了。有一天我們偶爾停下來一想:哦,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和妻子去電影院了!上次和朋友一塊兒去爬山,多快活呀。隻是那是在3年前,還是5年前?
作為四十歲男人,我們好像失去了生活的目標,每天就是在“與時間賽跑”,好像有一支無形的“槍”在抵著我們的後背,命令我們:“立即做好這件事!”“立即做好那件事!”……我們像可憐的馬牛,被無窮無盡的事務驅趕著……
忙碌首先影響著我們的健康:食欲不振,缺少睡眠,心髒病,高血壓,神經衰弱……
我們也淡漠了親情、友情:我們擠不出時間常回家看看,更談不上給爸爸捶捶背、幫媽媽洗洗碗,同樣也沒有時間帶孩子去遊樂場玩個痛快……
我們還丟掉了自己的許多愛好和樂趣,例如讀書、下棋、散步、體育鍛煉……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們擁有了電腦、手機、互聯網、汽車……我們本以為這些東西可以減輕我們的忙碌,誰知它們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忙
亂。
手機隨時隨地能讓我們“招之即來”,蝸牛似的網絡速度耗去我們本不富裕的時間,汽車的擦洗保養成了雙休日的重要作業……我們更忙了,我們也更累了。
英國的一位中年記者這樣寫道:盡管人類的身體並沒有發生變化,但現代人睡眠的時間卻越來越短,而且睡眠質量也在下降。白天的時間被延長,首先是因為有了火,後來是電燈,現在則是玩電子遊戲、上互聯網聊天、看電視或繁重的工作。現在的人比20年前的人睡眠時間減少了20%。現在的社會已經變成了一種“24小時的社會”,一切都在持續不斷地運轉。
我們真的必須這樣忙碌嗎?有些事我們不做或放到明天再做行不行?我們有必要把自己搞得這樣緊張嗎?
有位女士因為應付不了日常生活的忙碌緊張,來找心理醫生。她描述了從起床到上班這段時間要做的一係列事,其中有一件事是整理床鋪。醫生建議她試試兩周不整理床鋪。她當時很吃驚,但還是接受了這一建議。兩周後,她笑容滿麵,輕快地走進醫生辦公室。她40年來第一次不用整理床鋪,結果什麼災害都沒發生。她說:“你猜怎麼著,我現在也不把餐具擦得鋥亮了。”
明人陸紹珩說,世上的事情是無窮的,你越幹事情會越多。而我們的人生是有限的,這就要我們有所選擇地去做事。越能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