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之後就是成功(1 / 2)

失敗之後就是成功

沒有人喜歡失敗,人到中年更害怕受到失敗的打擊,然而一時的失敗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失敗一事,得益十事;吃虧一時,安樂一世。在某些時候敗退一步,吃一點虧是不計較眼前得失而著眼於大目標的明智之舉。

幾乎征服了整個歐洲的拿破侖,為了讓東方人也匍匐在他的腳下,他精心組織了一支50萬人的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壓向俄國。一日,法國不宣而戰,揮師跨過俄羅斯邊境,並很快切斷俄國兩個集團軍的聯係,占領了莫斯科,長驅直入。

處在存亡之際的俄國拚死抵抗。老帥庫圖佐夫臨危受命擔任了俄軍總司令。拿破侖和庫圖佐夫可以說是老對頭,5年前兩人就有過交鋒。但這次庫圖佐夫明顯處於劣勢。雙方經過緊張部署後,在博羅季諾村附近拉開了戰幕。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大血戰,慘烈的戰鬥持續了一天一夜,最後俄軍被迫撤離,拿破侖占領了庫圖佐夫的陣地。

作為一個首領,放棄一方領地,實屬無奈,但庫圖佐夫的放棄又不全是無奈之舉。他冷靜地分析了形勢和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發現盡管拿破侖奪取了俄軍要塞,但實力已被削弱,由進攻之勢轉為防禦之勢。再者,法軍長驅直入,孤軍作戰,如果在此長久相持下去,必然對其不利。到那時,俄軍可重振雄風。於是他發布了一個讓眾

人震驚而又大惑不解的決定——放棄莫斯科。消息傳出後,人們都呼籲反對。是啊,把自己國家的首都拱手讓給敵人,這是一種何等的恥辱!於是,全國響起一片“情願戰死在莫斯科,也不交給敵人”的呼聲,就連沙皇也下令堅守都城。此刻,庫圖佐夫的心情比誰都沉重,放棄莫斯科對他也是一種屈辱,然而作為一名軍事家,他清楚地意識到,假如憑一時之氣,爭一時輸贏,坐等法國轉攻,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很可能會全軍覆滅最後導致國破家亡。為了顧全大局,庫圖佐夫頂著國內的壓力,毅然下令:“現在,我命令,撤退!”時隔不久,拿破侖的軍隊占領了莫斯科。得意忘形的拿破侖沒有想到,他失敗的命運已由此決定了,俄國人留給他們的是一個一無所剩的廢墟,繼之而來的是乏糧、饑餓和嚴寒,法軍思鄉情緒上升軍心渙散。拿破侖隻好下令撤出莫斯科,然而已經晚了,俄國人是不會輕易放走占領他們首都的侵略者的,一場惡戰,使法軍四麵楚歌,占領莫斯科是拿破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

勝利與失敗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庫圖佐夫不計眼前得失,先吃小虧,然後等待時機,最後終於反敗為勝,成為笑到最後的勝利者。

在一般情況下,在一定意義上說,每個人都程度不同地經受過失敗,品嚐過苦澀的失敗之果

。可能沒有人統計過失敗與成功、與勝利的比例關係。但基本可以肯定地說,失敗一定不少於成功和勝利。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理由,產生了許多關於失敗認識論,或叫失敗觀。有的人把失敗看成是匆匆往來的過客,自然地麵對著;有的人把失敗看成是一種恥辱,認為隻要敗了就一切都完了;有的人把失敗看成是一定條件下的必然結果,不管什麼人都敗不可免……那麼,那些曆經失敗而最終走向成功的人們是怎樣看待失敗的呢?

鬆下電器的總經理山下俊彥在談到失敗時,曾這樣說:“要使每個人在鬆下工作感到有意義,就必須讓每個人都有艱難感。如果僅僅工作不出差錯,平平安安無所事事,那就毫無意義。艱難的工作容易失敗,但讓人感到充實。我認為即使工作失敗了,也不算白交學費。因為失敗可以激發人們再去奮鬥。”

一般人都不太知道,山下從1948年到1954年,曾經脫離鬆下公司到一個小燈泡廠工作。當時山下的頂頭上司穀村博藏(其後當上了鬆下副經理,山下的同鄉),也是脫離鬆下單幹的,山下就是跟穀村去的。山下自己回憶說:“我當時是糊裏糊塗進鬆下公司的。所以穀村一勸說,沒有多考慮就辭掉了鬆下的工作。”“我是個怯弱的老實人!是極平常的職員。”然而穀村的公司沒幹上兩三年就

垮了,穀村回到鬆下。山下沒回去,轉到另外一個燈泡廠。對於怯弱的人來講,一旦離開的地方,是不情願再回去的。山下的那個小工廠裏,從製造、銷售到當經理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山下回顧說:“那裏的生活是充實的。當時真想在那裏幹一輩子。”假如是這樣,今天鬆下就沒有山下經理了。在山下脫離鬆下的第六年,穀村希望山下回到鬆下與菲利浦聯合企業。當時該公司正在開發電子設備產品,急需中層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