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位高權重的男人應該柔忍處世
你也許見過這樣的人:有了一些權力和地位後,就橫行霸道,聽不進去別人的勸告,為一點兒蠅頭小利而費盡腦筋。
其實越是身處高位的人,越應該柔忍處世,否則升上去容易,跌下來可就更容易了。
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有一條全長約180米、寬2米的巷道,當地人稱之為“六尺巷”。
據作家姚永樸《舊聞隨筆》和《桐城縣誌略》等史料記載:清朝名臣張英便住在這裏,張英曆任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名聲顯赫,桐城人習慣將他稱為“老宰相”,其子張廷玉稱為“小宰相”,父子二人合稱為“父子雙宰相”。
當年張英家和一戶姓吳的人家比鄰而居,房屋之間有塊空地被吳家給占用了,張家的人就送信給張英,讓他出麵幹預。張英看罷來信,就寫了首詩給家人,詩上說:“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明理,遂撤讓三尺,吳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亦退讓三尺,這樣張吳兩家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後人稱為“六尺巷”。
張英輕啟朱毫,四兩撥千斤,簡簡單單的幾句詩,就化解了原本劍拔弩張的鄰裏矛盾,為時人亦為後人做出了謙遜禮讓、與人為善的絕好榜
樣。
事實上,張英的做法不僅是與人為善,而且他身居官場,處處都是陷阱,步步都得小心,正如古人所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稍不留神,就可能遭遇滅頂之災,頃刻之間,身毀人亡。所以張英從大局著想,還是忍讓為好,免得事情鬧大了,雖然不至於當時影響他的前途,但從長遠來看,未嚐不是個禍患。讓他三尺,不僅化解了無形的隱患,又解決了鄰裏的紛爭,實在是一舉兩得。
馬爾辛利剛任美國總統時,指派某人做稅務部部長,當時有許多政客反對此人,他們派遣代表前往總統府進謁馬爾辛利,要求他說明委任此人的理由。派去的代表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國會議員,他脾氣暴躁,說話粗聲粗氣,開口就把總統大罵了一番。馬爾辛利卻不吭一聲,任憑他聲嘶力竭地罵著,等他停下來了才和氣地說:“你講完了,怒氣該可以平息了吧?照理說你是沒有權力來這樣責問我的,不過我還是願意詳細地給你解釋。”
幾句話說得那位議員羞慚萬分。但總統不等他表示歉意,就和顏悅色地對他說:“其實也不能怪你,因為我想任何不明真相的人,都會對這件事很生氣。”接著,他便把理由一一解釋清楚。
其實不用馬爾辛利再解釋什麼,那位議員就已經被總統的氣度所折服,他心裏很懊悔,不應該用這樣惡劣的態度來責備一位和
善的總統。因此,當他回去向同伴們彙報時,隻是說:“我記不清總統的全部解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總統的選擇並沒有錯。”
如果馬爾辛利也一樣大發脾氣,那無疑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反而會使矛盾激化。欲製服一個大發脾氣的人,再沒有比“忍氣吞聲”更具妙處的了。古人說:“忍氣饒人禍自消。”要想處理好人際關係,減少行事中的障礙,退讓忍耐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在單位裏,如果能夠升職,或許就能看到周圍一些不讚同的眼光。這種時候光是努力工作是不夠的,還應該表現出你的風度和內涵,真正讓人服氣,這樣工作起來才會更為順利,也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