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男人懂得忍即是智慧
世上有許多災禍、矛盾的起因可能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隻因彼此針鋒相對,誰也不肯吃虧,才會將問題升級,演變得不可收拾。這其中因口角之爭而引發無窮禍患的例子不在少數。如果此時可以退讓一步,其實是可以將禍患化於無形的。
釋迦牟尼佛祖在世的時候,也曾經遭人嫉妒、謾罵。有一次,他遇到一個人,一直堵住他罵個不停。可是不管那個人罵得有多難聽,釋迦牟尼仍然心平氣和地保持沉默,等到對方罵累了,歇下來了,釋迦牟尼才問他:“我的朋友,如果一個人送東西給別人,對方卻不接受的話,那麼那個東西是屬於誰的呢?”
“當然是屬於那個送東西的人啦。”那個人很不客氣地回答。
釋迦牟尼說:“剛才你一直在罵我,可是我若是不接受這些贈禮的話,那麼剛才那些罵人話是屬於誰的呢?”
那個人頓時為之語塞,沉默了下來,從而也了解到自己以往的過錯,並發誓以後再也不誹謗他人了。
釋迦牟尼把自己的這個經驗告訴給弟子,要他們戒之慎之:“一般人遭人辱罵後,總想回嘴報複,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那個人總會自食其果,要想汙辱別人,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會回報到自己身上,汙辱到自己。因為當人開口辱罵別人的時候,就是在汙辱著自己的修養和道德。”
所
以說忍辱不是懦弱,而是智慧,愚笨的人是做不到忍辱的。宋朝學者程頤說:“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由此可見柔忍關係到人的品德操行。
我們要和各種性格、地位的人打交道,所以要能包容各種人、各種看法、各種行為。漢朝的呂蒙正剛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一天正在準備上朝時,有一位官吏躲在門簾後頭說:“就是這個不學無術的小子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假裝沒聽見就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大臣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製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些大臣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但是呂蒙正則說:“一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我就一輩子也不會忘記了,始終要記著他說過我的壞話。倒不如不知道他是誰為好。這樣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麼損失。”當時的人都很佩服呂蒙正的肚量。
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遇到類似的情形,可能是別人不懷好意的侮辱,也可能是出於誤解,甚至是平白無故的批評。如果我們不肯忍耐,非要計較個一清二白,那或許反而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流傳甚廣的話很多人都知道,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晉朝的朱衝家裏比較窮,以耕田種地為生,但是他品行端正,為人豁達。有一次,
鄰居家裏丟失了一頭小牛,就到處去找,結果看到朱衝家裏的小牛和自己丟失的小牛長得很像,就以為是自己的,把牛牽回家裏去。朱衝也沒有爭辯。後來,鄰居在一片樹林裏找到了自己丟失的小牛,這才知道原來牽回的牛是朱衝的,他非常慚愧,就主動把牛還給了朱衝。
村子裏還有一戶人家,平時愛逞強稱霸,蠻橫無理。有一次,他家的牛跑出來吃了朱衝田裏的莊稼,朱衝發現後把牛牽還給那戶人家,既不生氣也不責罵,隻是好言勸他把牛關好。但過了幾天,那頭牛又跑到朱衝的田裏吃莊稼,朱衝又像上次一樣把牛牽還給那戶人家。之後又反反複複發生了好幾次類似的情況,朱衝始終和和氣氣。結果這戶人家被朱衝的大度給感化,深深地自責起來,以後再不在村裏橫行霸道了。
我們在生活中總免不了要碰上一些不愉快的事,如果一味地爭吵,往往不但不能辯出個是非黑白來,反而會平添煩惱,甚至會氣大傷身,影響健康。最常見的就是那些在公共汽車上,因為擁擠而引起的摩擦和口角,不僅讓當事人心情惡劣,同時也影響周圍人的情緒。其實隻要彼此都禮貌一些,容忍一些,退讓一些,事情就不會變得那麼讓人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