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滅吳難道隻是故事(1 / 1)

勾踐滅吳難道隻是故事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無疑是最廣為人知的以忍辱示柔求勝的例子。勾踐在戰敗後,先是示之以柔,取信夫差,爾後苦苦忍耐屈辱折磨,最終才能反敗為勝。

周敬王二十四年,吳王闔閭統領大軍親征越國,越王勾踐迎戰。這次戰爭,以吳王闔閭大敗而告終。闔閭在退兵回吳的途中,由於傷重惡化,而命殞黃泉。

闔閭死後,太子夫差接替了王位,服喪期間,夫差念念不忘殺父之仇,並對天盟誓:“一定要滅掉越國,為父報仇!”為了實現自己的誓言,堅定複仇的決心,夫差派人站在他每天出入的門旁,見到夫差時就高喊:“夫差,你難道忘記了殺父之仇嗎?”夫差含淚答道:“殺父之仇,不敢忘記!”

為了早日實現複仇的願望,夫差日夜操練兵馬,儲備糧草,鑄造武器。經過三年多的充分準備,於周敬王二十七年,決定由大將伍子胥和伯吉率軍30萬,向越國進攻。

越王勾踐不聽範蠡和文種的勸告,率兵迎戰,結果兩軍大戰之下,越軍兵士死傷無數,戰敗已成定局。勾踐見大勢已去,隻好在眾臣的保護下,倉皇逃跑,吳軍勢如破竹,窮追不舍,將勾踐藏身的會稽山圍得水泄不通。勾踐束手無策,隻得向大臣們尋求解困的良策,文種說:“如今之計,唯有求和。”勾踐歎氣說:“吳軍已獲全勝,

此時又怎麼會答應我們講和呢?”文種說:“吳國的太宰伯嚭,是個貪財好色之徒。隻需以重金和美女賄賂於他,求和就大有希望。吳王夫差十分寵信伯嚭,對他言聽計從,隻要他出麵向吳王夫差說幾句好話,求和之事,不怕夫差不同意。”

果然,伯嚭收下了美女和珠寶後,便向夫差建議同意越國的求和。夫差終於沒有抗拒住伯嚭的花言巧語,同意了越國的求和,但提出要越王勾踐夫妻去吳國做人質。勾踐無奈,為了生存,更為了日後複國大計,隻好遵照夫差的要求,厚起臉皮,放下國君的架子,帶著王後和大臣範蠡,來到吳國。

到了吳國以後,勾踐將帶來的金銀寶玉全部送給了夫差和吳國的大臣,自己住的是低矮的石屋,吃的是糠皮和野菜,穿的是連身體都遮不住的粗布衣裳,每天勤勤懇懇地打柴、洗衣、養豬,像奴隸一樣,毫無怨言。

每過一段時間,夫差就要親自巡視一番,看到勾踐他們一直是這個樣子,也就不再有所顧忌,認為他們所以能這樣,是由於困苦和勞作,已經將他們折磨得麻木了,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值得提防的呢?

勾踐在吳國兩年多的時間裏,一直忍辱負重,還不斷讓人賄賂太宰伯嚭,每次伯嚭收到越國送來的禮物後,都要去夫差麵前,為勾踐說情。時間長了,夫差也覺得即使放了勾踐,也不會對

吳國造成威脅。有一次伯嚭為勾踐講情的時候,夫差就透露了想放勾踐回國的想法。但這個念頭被伍子胥的一番慷慨陳詞給打消了。

一天,勾踐聽說夫差生病了,就向太宰伯嚭請求探望,伯嚭奏請夫差,獲得準許後,帶著勾踐來到了夫差的病榻前。勾踐一到夫差麵前,就趕緊伏地而跪,說道:“聽說大王病了,我心中萬分著急,特意奏請前來探望。我略懂一些醫術,可以為大王診斷病情,希望能得到大王的允許,也可借此表我效忠之心。”

這時,正趕上夫差要解大便,勾踐等人都退到屋外,再次回到屋內時,勾踐拿起夫差的糞便,仔細品味,品嚐後,勾踐伏地稱賀:“大王的病就要痊愈了。我剛才嚐出大王的糞便是苦味,這預示病情好轉。”

夫差見勾踐對自己忠心到如此地步,非常感動,當即表示,病好後就送勾踐回國。

勾踐回國後一方麵送出西施等美女迷惑夫差,一方麵勵精圖治重整旗鼓,他為了不忘記在吳國的恥辱,就睡在柴薪上,吃飯的時候還要先嚐一下苦膽,他和大臣親自下田耕作,王後則親自紡紗織布。在這種激勵下,越國迅速恢複了元氣,勾踐終於重振雄風打敗了夫差,一雪在吳國受到的屈辱。

如果勾踐沒有超人的毅力和忍心,就不可能挺過那屈辱的三年,若是他沒有向夫差示以柔順恭謹,也不會得到夫

差的信任,那麼不僅越國複國無望,勾踐自己的性命也堪憂。

每個人都可能會遭遇到困境,能有柔忍之心的人才有可能挺過難關,成就大業。無論是示敵以弱,還是韜光養晦,都是做人的奧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