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斜視著晏子說:“沒有想到你們齊國還盛產盜賊,竟然偷到我楚國來了!”
晏子明白了楚王的意圖,見楚王一而再、再而三地為難自己,這次再也不能客氣。於是反唇相譏:“橘生淮南為橘,橘移淮北為枳,前者香甜,後者澀苦。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生長的環境不一樣。我看不是齊國盛產盜賊,而是你治理的國家盛產適合盜賊生長的土壤吧!否則,這個人在齊國安守本分,怎麼到了楚國卻知法犯法、鋌而走險呢?”
這下楚王無言以對,他領教了晏子的厲害,從此再也不敢刁難了。
麵對別人的惡意攻擊,單憑一時之氣反擊,多半反而會遭受更大的侮辱,倒不如巧妙地用計謀回擊,以柔忍機智來維護自己的尊嚴。當然一味地躲避和忍讓也是不行的,那隻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局麵,讓對方得寸進尺。
藺相如是戰國時趙國的宰相,最初他隻是宦官頭目繆賢手下的門客,後來因為有膽識而被繆賢舉薦給趙惠文王,出使秦國。此行的目的,就是迫於秦王的壓力,而無奈拿出趙國的和氏璧去換取秦國的十五座城池。
藺相如知道秦王是想不花任何代價就白白占有趙國的和氏璧的。於是,他針對秦王的貪婪之心,有的放矢,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在秦廷上據
理力爭,終於不辱使命,完璧歸趙。兩年後,在澠池之會上,又是藺相如的寸步不讓,維護了趙國利益。趙王很感激藺相如,因此,在回國之後,就封藺相如為上卿。
但老將廉頗對藺相如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就獲得超過他的地位十分不滿,揚言要找機會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以大局為重,處處避讓廉頗。藺相如的門客都覺得他太軟弱可欺,十分不滿,紛紛要離他而去,藺相如勸阻門客們說:“諸位看廉將軍同秦王比,哪個勢力大呢?”眾人說:“當然是秦王。”藺相如說:“請大家想一想,秦王那麼厲害,我卻敢在朝堂上當眾嗬斥他,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但我認為,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我國,就是因為我和廉將軍在,要是我和廉將軍為私人意氣爭起來,就好比二虎相鬥,必有一傷。我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先顧國家危難,後計個人恩怨啊!”
門客們聽完後,感到十分慚愧,因此對藺相如更加尊敬。後來,藺相如的這些話輾轉傳到廉頗那裏,廉頗聽到後,心裏非常愧疚,立即解衣露膊,負荊請罪。兩人終於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其他諸侯國都不敢小覷趙國。
由此可以看出,胸懷全局的人才會不計較一時的得失和個人利益,有時還會為此做出犧牲。正因為如此,最終獲益的是國家和社會,
而個人自然也會得到益處。這種策略不僅是為人處世之道,也是治世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