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疑惑地問:“我何曾對你有不殺之恩?”
“您還記得‘絕纓會’上牽許姬手的人嗎?那個人就是我呀!”
以楚莊王的地位都會對臣子的不敬隱忍寬恕,這是因為他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誰都有可能犯錯,但隻要無傷大雅,隻要不是心懷惡意,那麼能容則容能忍則忍,揚其優而隱其缺,倘若求全責備,則世上無人才可用了。
漢朝袁盎的事例與楚莊王不辱絕纓者之事相近。袁盎做吳王的相國時,手下有位從史和袁盎的侍妾私通。袁盎知道此事後並沒有張揚,但從史還是知道了奸情敗露,嚇得倉皇逃走。
袁盎親去追回從史,從史麵色如土,以為自己要被重罰,誰知道袁盎把侍妾帶到他身邊,說:“你既然喜歡她,她就是你的了。”
從此,他待從史還是和過去一樣。後來從史離開他去別處為官。
景帝時,袁盎入朝當了太常。他出使吳國時,正好趕上吳王預謀反叛。吳王派了500人包圍了袁盎的住處,要殺死袁盎。袁盎對自己的危機卻一無所知,幸好圍守袁盎的校尉司馬買了二百石好酒,把500人灌醉,然後通知了袁盎。
袁盎十分驚異
,問:“您是誰?為什麼要幫我?”
司馬說:“您不記得原來與您的小妾有私情的從史了嗎?”
袁盎這才知道現在救了自己性命的,原來就是當年那個從史。
五代時梁朝的葛周、宋代的種世衡,都因為對此類事件的容忍寬大而得以戰勝對手,討伐叛逆。葛周曾和他寵愛的美妾一起喝酒,有個衛兵用眼睛盯著美妾看,連葛周問他話都答錯了。過後他意識到自己的失態,怕葛周加罪於他,但葛周表現得若無其事。後來,葛周在和唐交戰時失利,幸好這個衛兵奮勇破敵,打敗了敵人。事後葛周把那個美妾送給這個衛兵為妻。
北宋初年,西北諸部落中,蘇慕恩的勢力最大,當時鎮守邊關的種世衡曾和他徹夜飲酒,還把一個侍妾叫出來陪酒。過了一會兒,種世衡起身到裏麵去,慕恩就趁機調戲侍妾。這時種世衡從裏麵出來,正巧撞見,慕恩感到十分慚愧,就向他請罪。種世衡說:“你喜歡她嗎?”於是把侍妾送給了蘇慕恩。正因為如此,各個部落有叛亂,種世衡就讓蘇慕恩去平叛,每次都能成功。
所以說:“取大節,宥小過,而士無不肯用命矣。”“宥”是指寬恕,不懂柔忍之術的人是做不到“取大節,宥小過”的,事實上他們更容易對“小過”計較不放,這樣自然會失去人心,不利於做人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