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接木巧用“答非所問”(1 / 1)

第七章

難得糊塗,用中庸的哲學麵對生活

言辭是我們思想的傳輸工具,是我們相互交流的手段。因為它的內容涉及思想,所以它必定滲透你做人的痕跡;因為它的作用涉及生存,所以,它必定影響你生活的狀況。因此,男人四十歲的時候,不要去做那個言辭鋒利、什麼事都辯駁得清楚明了的人。言語糊塗一點兒才是四十歲男人應有的狀態。

移花接木巧用“答非所問”

清代畫家鄭板橋有一句名言叫“難得糊塗”,這是一種人生智慧,而揣著明白裝糊塗,有時則是大智若愚的表現。在與人交往、交談時,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人往往懂得適時地假裝糊塗,從而達到自己的說話目的。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進行言辭交往時,經常會碰到一些自己不能回答或不便回答但又不能拒而不答的問題,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假裝糊塗,巧妙地回避問題。

閃避是言語交際中從禮貌的角度出發的做法,它的要求是:對別人所問,應當回答,但答要答得巧妙,迂回地達到躲閃、回避別人問話的目的。既要讓別人不致難堪下不了台,又要維護自己不能答、不便答的原則。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運動員迪戈·馬拉多納在與英格蘭球隊相遇時,踢進的第一球,是“頗有爭議”的“問題球”。據說墨西哥一位記者曾拍下了“用手拍入”的鏡頭。

當記者問馬拉

多納,那個球是手球還是頭球時,馬拉多納機敏地回答說:“手球一半是迪戈的,頭球有一半是馬拉多納的。”馬拉多納的回答頗具心計,倘若他直言不諱地承認“確係如此”,那麼對裁判的有效判決無疑是“恩將仇報”。但如果不承認,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員”的風度。而這妙不可言的“一半”與“一半”,等於既承認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頗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將氣概,又在規則上肯定了裁判的權威,亦具有了君子風度。

另外,交往中,往往由於對方提出的問題比較敏感,或者涉及某種“隱私”不好回答,然而麵對客人又不能不答,這時也需用假裝糊塗來給以回答。不過這種假裝糊塗與前麵的假裝糊塗有所不同,前麵的假裝糊塗是故意讓對方知道自己在為對方掩蓋錯誤以便討得對方信任或增加友誼的一種主動行為。而這種假裝糊塗是在對方首先提出問題,自己本不想答但又不得不答的情況下,或“移花接木”或“引入歧途”從而使對方既不尷尬,自己又能反客為主的應變技巧。兩者雖歸於一類,但卻有質的不同。如: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問劉墉一個怪問題:“京城共有多少人?”劉墉雖猝不及防卻非常冷靜,立刻回了一句:“隻有兩人。”乾隆問:“此話何意?”劉墉答曰:“人再多,其實隻有男女兩種,豈不

是隻有兩人?”乾隆又問:“今年京城裏有幾人出生?有幾人去世?”劉墉回答:“隻有一人出生,卻有十二人去世。”乾隆問:“此話怎講?”劉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個屬相,豈不是隻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則十二種屬相皆有,豈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聽了大笑,深以為然。確實,劉墉的回答極妙。因為皇上發問,不回答不行;答吧,心中無數又不能亂侃,這才急中生智,趣對皇上。

這就叫作所問非所答。

洪武年間的郭德成就是一個大智若愚的聰明人。

當時的郭德成,任驍騎指揮,一天,他應召到宮中,臨出來時,明太祖拿出兩錠黃金塞到他的袖中,並對他說:“回去以後不要告訴別人。”麵對皇上的恩寵,郭德成恭敬地連連謝恩,並將黃金裝在靴筒裏。

但是,當郭德成走到宮門時,隻見他東倒西歪,儼然是一副醉態,快出門時,他又一屁股坐在門檻上,脫下了靴子——靴子裏的黃金自然也就露了出來。

守門人一見郭德成的靴子裏藏有黃金,立即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見守門人如此大驚小怪,不以為然地擺擺手:“那是我賞賜給他的。”

有人因此責備郭德成道:“皇上對你偏愛,賞你黃金,並讓你不要跟別人講,可你倒好,反而故意露出來鬧得滿城風雨。”對此,郭德成自有高見:“要想

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你們想想,宮廷之內如此嚴密,藏著金子出去,豈有別人不知之理?別人既知豈不說是我從宮中偷的?到那時,我怕渾身長滿了嘴也說不清了。再說我妹妹在宮中服侍皇上,怎麼知道皇上不是以此來試一試我呢?”

現在看來,郭德成臨出宮門時故意露出黃金,確實是聰明之舉。恰如郭德成所言,到時的確有口難辯,而且從朱元璋的為人看,這類試探的事也不是不可能發生。郭德成的這種做法,與一般意義上的大智若愚又有所不同,他不隻是裝傻,更是預料到可能出現的麻煩,防患於未然。

在現實生活中,一般人很難達到大智若愚的境界,但這也無妨,隻要為人、做事、說話懂得適時地假裝糊塗,避重就輕,就能夠取得良好的交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