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淵中魚者不祥
人際關係可以說是一種“長期的測驗”。即使你無意測驗別人,但是一個人的一舉一動,你都會看在眼裏,這些舉動的累積,很自然地會成為你對別人的評價。所以你可以留意別人的一舉一動,洞察他人,在人際關係之中才會有勝算的把握。
齊國一位名叫隰斯彌的官員,住宅正巧和齊國權貴田常的官邸相鄰。田常為人深具野心,後來欺君叛國,挾持君王,自任宰相執掌大權。隰斯彌雖然懷疑田常居心叵測,不過依然保持常態,絲毫不露聲色。一天,隰斯彌前往田常府第進行禮節性的拜訪,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禮接待他之後,破例帶他到邸中的高樓上觀賞風光。隰斯彌站在高樓上向四麵眺望,東、西、北三麵的景致都能夠一覽無遺,唯獨南麵視線被隰斯彌院中的大樹所阻礙,於是隰斯彌明白了田常帶他上高樓的用意。隰斯彌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礙視線的大樹。正當工人開始砍伐大樹的時候,隰斯彌突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樹。家人感覺奇怪,於是請問究竟。隰斯彌回答道:“俗話說‘知淵中魚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別人的秘密,並不是好事。現在田常正在圖謀大事,就怕別人看穿他的意圖,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樹,隻會讓田常感覺我機智過人,對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無益
。不砍樹的話,他頂多對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還不致招來殺身大禍,所以,我還是裝著不明白,以求保全性命。”這一段故事告訴我們,知道得太多會惹禍,這也是中國古代一種明哲保身之策。現代的人心透視術也正要注意此點,不要讓對方發覺你已經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則完全失去了透視人心的意義。如果故意要使對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話,當然就不在此限之內。辛苦得到的透視人心武器,究竟應該如何運用?這要視各人的立場來決定。韓非子告訴了我們一個大原則。韓非子生於戰國時代,是一位與韓國王室有血緣關係的貴族公子。韓非子的祖國——韓國,在戰國七雄當中,勢力較弱,前途慘淡,命運有如風中燈草。而七強之中最早實行法治政策的秦國,日益強盛。因此韓非子認為,要挽救祖國的命運,勢必要實施革新政策,以達成富國強兵的目的。然而,韓王的優柔寡斷,加上眾臣強烈的反對,使得強化國家的政策難以推行。韓非子所建議的透視臣下,進而控製眾臣的種種方法策略,就構成《韓非子》五十五篇。不過,韓非子實施新政的障礙,並不隻是那些橫行跋扈的貴族顯要,韓王本身的頑固也是韓非子應該立刻解決的問題。所以,韓非子想要先行透視韓王的心意,然後再進行遊說工作。當
然,想要說服韓王,並不是簡單的事情,弄不好還可能招來殺身大禍。那麼透視對方內心之後,應該進一步處理的原則是什麼?
在對有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進行分析之後,韓非子對此做出了總結:進言的內容如果觸犯君王正在秘密計劃的事情,進言者就有生命的危險。對於君王表裏不一的計劃,如果隻知道他的表麵工作,尚不致發生危險;萬一透視到他內部的計劃,進言者就要擔心自身的安危了。君王有過失時,如果這時擺出仁義道德的態度來指責他的話,也會危及性命。透視到君王想利用某人的意圖,並想以此來顯示自己如何英明的話,進言者就會有性命危險。強製君王做他能力所不及的事情,或是要他做進退兩難的事情,進言者都可能有性命之憂。所以,韓非子又提出了一些方法,使得進諫之人在看穿對方心意之後,以免招惹禍端。
對方自以為得意的事情,我們要盡量加以讚揚;對方有可恥事情的時候,要忘掉不提。當對方因為怕被別人議論為自私而不敢放手去做的時候,應該給他冠上一個大義名分,使他具有信心放手去做。對於自信心十足,甚至有些自負的人,不要直接談到他的計劃,可以提供類似的例子,從暗中提醒他。要阻止對方進行危及大眾的事情時,須以影響名聲為理由來勸阻,並且暗示他這樣做對他
本身的利益也有害。想要稱讚對方時,要以別人為例子,間接稱讚他;要想勸諫時,也應以類似的方法,間接進行勸阻。對方如果是頗有自信的人,就不要對他的能力加以批評;對於自認果斷的人,不要指摘他所做的錯誤判斷,以免造成對方惱羞成怒;對於自誇計謀巧妙的人,不要點破他的破綻,以免對方痛苦難過。說話時考慮對方的立場,在避免刺激對方的情況下發表個人的學識和辯才,對方就會比較高興地接受你的意見。不用多說大家也會知道,以上的進諫方法,適合於下級對上級,也可以適用於一般的人際關係。如果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替他考慮分析的話,那麼你就可以真正取得對方的信任。這種方法說得更明白一點兒,就是在不使對方洞察你的意圖的情況下,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自己去體會、認識。這其間的技巧,就在於從旁策動,使對方以為自己原來就打算這樣做,絲毫也沒有發覺自己正為他人所左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