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分析話裏有話
也許有許多人做過一個傳話遊戲。在這個遊戲中,一句清清楚楚的話傳到最後卻會變得麵目全非。可想而知那些信息量大的間接信息在經過了人的主觀修改之後傳到你那裏將會有多少信息是真實可信的。所以,一定要警惕間接信息。在識人時更不可輕信他人言論,以免失察。最好的辦法應該是親自觀察,獲取第一手資料。
漢元帝選美,派畫工去民間將“候選女”的標準像畫來評選。王昭君潔身自好,不肯向索賄的畫工毛延壽奉納“潤筆費”,毛延壽就在她的麵龐上點上了一顆“克夫落淚痣”,把一幅歪曲了昭君形象的畫獻於元帝,致使王昭君這位胸懷愛國之情的美女“久居宮中人未識”,後又被迫“外流”——出塞和蕃。戰國時,趙王想重新起用客居魏國的老將廉頗,便派使者去考察一下“頗尚可用否”。不料老將軍有一個名叫郭開的仇人,“多與使者金,令毀之”。史載:“頗見使者,一飯鬥米,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可用。使者還報曰:‘廉將軍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王遂不召。”一代名將,就因為考察者謊報他不服老,“硬撐著多吃了幾碗飯,不一會兒就上了三次廁所”,而失去了報國的最後機會。該使者“毀”技之高超,堪令後人戰栗。領導者特別是高級領導者,有時
因主客觀原因的限製,不能去親自考察幹部,而由人事部門派員考察,實為難免之事。但是,為了防止郭開之流的騙子從中作梗,對於有爭議而把握不定是否委重任的幹部,拍板的領導者能麵對麵直接考察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調查識人法有利於領導者掌握第一手材料,為正確的用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領導者在使用調查法時,要將背靠背調查與向本人通報結合起來。調查幹部需要進行背靠背考察,因為這樣做有助於人們暢所欲言。但對調查中的某些情況,應向本人通報。比如調查中有人反映被考察者有某種政治問題,而從本人檔案及實際表現看,都無此種情況,這時就應向本人通報,允許本人解釋申辯。這有利於弄清問題,對同誌負責,防止別有用心者的誣陷攻擊。
康熙皇帝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明君。他深知人才對於治國安邦的重要作用,因此,他非常善於從考察中發現人才,並能大膽起用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這為加強鞏固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康熙在位期間,噶爾丹叛亂,他三次率軍親征。在三次親征噶爾丹的戰爭中,他對隨軍將領和官吏的實際能力親自進行了比較詳盡的考察。他從西路軍主將費楊古七設伏軍大敗噶爾丹,取得重大勝利的過程中,發現費楊古有勇有謀,具有統率三軍
、領兵作戰的指揮才能。回來後,便給費楊古晉升一等公(即封爵名稱)。在康熙第二次親征噶爾丹時,發現綠旗總兵官王化行,隊伍整齊,戰功卓著。因此,在第三次親征噶爾丹時,便破格提拔王化行為軍中總參。同時,對於那些無能的官吏如戶部侍郎恩格色等予以罷免。有一次,康熙命恩格色去塞外負責挖井供水,康熙問恩格色一口水井大約能夠供多少人馬飲用,恩格色遲遲回答不上來,於是康熙立即革去他的官職,並當眾指出:“恩格色為官昏聵無能,心中無數,令其居官何用?”
麵測法,也是一種好方法。麵測法也叫直覺法,它是靠經驗積累而形成。過去,人們總是在與各種各樣的人接觸,觀察對方的為人,由此而形成了識別人的直覺。因此,識別人時,與過去經常打交道的某種類型人接觸,過去的經驗就會成為重要的參考資料,直覺也就起重要作用。這種方法多用於鑒別文藝人才。歌德在談到表演人才識別方法時說,如果新演員原先已有好聲望,那麼就讓他表演,看他是否能與其他演員合拍,表演作風是否擾亂整體,看他能否彌補缺陷。如果一個青年演員,還沒上過台,那麼,首先應考察他的風度,看他有沒有悅人或吸引人的地方,特別看他有沒有控製自己的能力。因為在歌德看來,一個演員如果沒有自製
力,在旁人麵前不能顯示自己做得恰到好處,一般說來,就是個庸才。當然,麵測法不是單純的“以貌取人”,而是通過直覺來觀察對方潛在的表演才能和素質。
無論你身處哪個位置,都要理智、客觀地分析別人,而不要以他人提供的間接信息為標準。當然,並非間接信息就無可信之處,但間接信息有時會失真,不利於你做出正確的決策。留心一些高端人士,你就會發現他們大多會對自己所得的信息進行嚴格的分析和篩選,而不是直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