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真相需退隱靜觀(1 / 1)

辨別真相需退隱靜觀

精明的人善於分散他人心誌,再加以打擊。因為人的心誌一旦分散,便很容易受挫,那些圖謀不軌者善於隱藏其真實意圖,本意是要獨占鼇頭,卻常常甘願暫居第二。他們下手害人的最佳時機不外是人人都看不見他們張弓搭箭的時候。所以,對於他人的陰謀詭計,一定要小心識破。要提防他們翩翩來去,伺機奪取其獵物。他們為了陰謀能最終得逞,往往要聲東擊西,往來周旋。他們如果做出表麵上的讓步,你切不可輕信鬆懈。有時,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明白,你早已識破他們的花招。

張揚的敵手未必險惡,難對付的是外表柔弱的奸邪之徒,因為他容易讓我們因疏忽而遭暗算。雖然柔弱之人未必心照,但對他們更應多多防範。

謹慎最能防備欺詐。若對方心思精細,你就更應小心。有人善於將他的事變為你的事。你若看不透他們的意圖,就會被人利用。

辨別真相需退隱靜觀,因而智者與謹慎者從不急於下判斷。

東晉大將軍王敦去世後,他的兄長王含一時感到沒了依靠,便想去投奔王舒。王含的兒子王應在一邊勸說他父親去投奔王彬,王含訓斥道:“大將軍生前與王彬有什麼交往?你小子以為到他那兒有什麼好處?”王應不服氣地答道:“這正是孩兒勸父親投奔他的原因,江川王彬是在強手如林時打出一

塊天地的,他能不趨炎附勢,這就不是一般人的見識所能做到的。現在看到我們衰亡下去,一定會產生慈悲憐憫之心;而荊州的王舒一向保守,他怎麼會破格開恩收容我們呢?”王含不聽,於是徑直去投靠王舒,王舒果然將王含父子沉沒於江中。而王彬當初聽說王應及其父要來,悄悄地準備好了船隻在江邊等候,但沒有等到,後來聽說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後慘遭厄運,深深地感到遺憾。

好欺侮弱者的人,必然會依附於強者;能抑製強者的人,必然會扶助弱者,作為背叛王敦父輩的王應,本來算不上是個好侄兒,但他的一番話說明他是深諳世情的,在這點上,他要比“老婦人”強得多(王敦每每稱呼他兄長王含為“老婦人”)。

柔被弱者利用,可以博得人同情,很可能救弱者於危難之中。弱者之柔很少有害,往往是弱者尋找保護的一個護身符,柔若被正者利用,則正者更正,為天下所敬佩。正者之柔,往往是為人寬懷,不露鋒芒,忍人所不能忍。

柔還有可能被奸、邪者所利用,這就很可能是天下之大不幸。他們往往欺下罔上,無惡不作;在強者麵前奴顏婢膝,阿諛奉承,在弱者麵前卻盛氣淩人,橫行霸道,他們以柔來掩蓋真實的醜惡嘴臉,讓人看不到他的陰險毒辣,然後趁你不注意狠狠地戳你一刀。這才是最可怕的。宦官

石顯雖不能位列三卿,但也充分利用皇帝對他的寵信而日益驕奢淫逸,濫施淫威。在皇帝麵前他卻顯出一副柔弱受氣的小媳婦神態,不露一點兒鋒芒,以博得皇帝的同情和信賴,借此卻又更加胡作非為。嚴嵩是一代奸相,可謂赫赫有名,他在皇帝麵前往往是以忠臣的麵孔出現的,總是顯得比誰都忠於皇上忠於朝廷;而在皇帝背後卻欺淩百姓,玩弄權術,惡名昭著。正是這種人才善於用手腕,以他的所謂柔來戰勝他的敵人,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往往長於不動聲色,老謀深算,滿肚子鬼胎,敵手往往來不及防備便遭暗算。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總是畢恭畢敬的模樣,一般而言,這樣的人與人交際應對,大都低聲下氣,並且始終運用讚美的語氣。因此,初識之際,對方往往感覺不好意思。但是,交往日久,就會察覺這種人隨時阿諛的態度,而致厭惡。

觀察了解這種類型的人的幼年期,多數受到雙親嚴厲且不當的管教,以致心理扭曲。總是懷抱不安與罪惡感,心中有所欲求時,就受到內在自我的苛責。久而久之,這些積壓的情緒經過自律轉化,就現形於表麵。這樣的表象,是他們所自知的,卻是難以修正的,因為借著畢恭畢敬的態度,他們才能平衡內在的不安與罪惡感,並且壓抑益深,態度益甚。也就是說,他們外表的恭

敬,並非內在的反映。

這種人常常過分使用不自然的敬語,常是敵意、輕視、具有警戒心的表示。因為常識告訴我們,雙方關係好時是用不著過多恭敬語的。比如,貴府的千金真可愛!你丈夫又那麼健康,實在令人羨慕……這類口頭的禮貌,並不表示對你的尊敬,而是表示一種戒心、敵意或不信任。

公允地說,畢恭畢敬的柔弱者,大多並非是什麼惡人邪徒。之所以強調對他們的防範,是因為在他們柔弱的表象給我們帶來安全感之時,混跡其中的黑心者很容易偷襲得手。

由此可見,當我們與外表平柔之人打交道時,應該力戒鬆懈,小心測度他內心的意圖,而絕不能掉以輕心,對外表畢恭畢敬的人更應如此。這樣才不至於落入他人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