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不可犯忌
如何識別一個人是我們生存時必須掌握的一項本領。而我們識人時難免會摻雜一些個人主觀因素,以自己的尺子去度量他人。從根本上來講,這種識人的方法不利於我們對某個人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以下四點,以免錯失有用之才。
(1)不要以出身辨人才。公孫鞅是曆史上有名的“人才”,卻差點兒被“以出身辨人才”的偏見所埋沒和扼殺。公孫鞅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盡管公叔痤死前極力推薦,要魏惠王“以國事聽之”,重用公孫鞅,而魏惠王卻因公孫鞅是家臣的身份而看不起他,認為公叔痤病得糊塗說亂話。公叔痤死後,魏惠王拒絕任用公孫鞅,而一些嫉賢妒能者企圖加以陷害,公孫鞅隻好投奔秦國,為秦孝公所重用。結果秦國日強,魏國日弱,這與公孫鞅到秦國後充分施展其治國安邦的卓越才華是密不可分的。
(2)不要求全責備。人無完人,求全責備隻會讓你一無所獲。子思向衛侯推薦苟變,說:“苟變的軍事才能可以統率五百輛戰車。”衛侯說:“我了解他的軍事才能,但是他當年任稅官收繳民稅時,曾經吃過人家兩個雞蛋,所以我不能用他。”子思說:“君主選用人才,就像木匠選用木材一樣,要用其所長,棄其所短。即使幾抱粗的參天大樹,也會有幾尺腐爛的地
方,好的木匠不會因為有腐爛的地方就拋棄良材大木。目前您身處戰亂之世選拔得力將領,隻是因為吃了人家兩個雞蛋的小過錯而拋棄國家棟梁的將才,這事可千萬不要傳到國外去啊!”衛侯謝了又謝,說:“您的話我牢記在心。”
漢高祖劉邦任用陳平做都尉時,眾將多有疑義,說他在家時曾與其嫂子私通,且在為官期間又有受賄行為,是一個亂臣和小人。劉邦經過審慎的考察後,得知陳平的小疵不足以掩其大才,於是沒有摒棄他,反提他為護軍中尉,在以後的歲月中,陳平屢建功勳,輔佐劉邦奪得漢室天下。陳平盜嫂、收受賄賂固然是瑕疵,而劉邦在用人識才上能容人之過,舉其義端,這不能不說是他最終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識人切忌求全責備,科學地對待人的短處和長處,善於發現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是領導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標誌之一。
(3)不要以自己的尺子丈量別人。以己觀人,就是以己心度他心,以個人的經曆、學識、觀點、內心思想為標準、為參照來判斷他人的思想活動。在識人問題上必須克服這種偏見。這種人愛用自己的心理去猜度別人。自己和人過不去,可他總覺得別人也和自己過不去;自己好說東道西,可他總覺得是別人在說東道西;明明是自己愛占小便宜,可他總覺得是別人在斤斤計
較個人得失,如此等等。在現實生活中,以己度人則表現為:他們比較喜歡跟自己脾氣、秉性、興趣、專長相同的人在一起,而比較厭惡跟自己脾氣、秉性、興趣、專長不相一致的人。這就會影響他對人才個性特征的正確認識,造成親近一些人,疏遠一些人,或重用一些人,嫌棄一些人。宋徽宗時的高俅,原本是大文豪蘇東坡的書童,後來轉到駙馬王詵門下。高俅的德行是不可舉的,但因其鑽營有方,又有一技之長——球踢得好,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榮華富貴,這隻怪那個皇帝以己觀人,結果壞了大事。
(4)不要主觀臆斷。有的人喜歡想當然地去識別一個人,沒有事實根據,跟著感覺走。識別一個人忌主觀臆想,憑空猜測,應該有一定事實依據,否則會冤枉好人。從前有一個人遺失了一把斧頭,他懷疑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於是,他就暗中觀察小孩的行動,不論是言語與動作,或是神態與舉止,怎麼看都覺得像是偷斧頭的人。因為沒有證據,所以也就沒有辦法揭發。隔了幾天,他在後山找到遺失的斧頭,原來是自己弄丟的。從此之後,他再去觀察隔壁的小孩,再怎麼看也不像是會偷斧頭的人。以自己主觀想象作為衡量別人的標準,主觀意識太強,經常會造成識人的錯誤與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