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風俗習慣的固定性(1 / 1)

注意風俗習慣的固定性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土不同則倫理文化也不同。以中國南北方的差異來說,南方的人一向被看成是刁鑽(精明)、不可靠,而持這一觀點的大多為所謂的北方人;而北方的人則被看成是野蠻、粗魯,而持這一觀點的大多為所謂的南方人。其實南方人與北方人各有其情商的特點,這與地域差別、文化差異、民俗因素、語言環境均有密切的關係,中國人自己很早就看出南方和北方的不同。他們總結說,南方人喜歡遠遊,容易采取新的見解,求知的欲望很強,容易受人勸導,風俗習慣富有流動性,做事很有火氣,他們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手腕傾向激進的一方麵。北方人的品格恰好相反,他們愛家,情願困守田園,不容易采取新的見解,很有決心和毅力,主意一經打定,誰都動搖他不得,風俗習慣富有固定性,做事很慢,但很有耐性,他們的政治思想和手腕傾向保守一方麵。

例如,上海人是在中國人中最接近西方觀念的。上海人認真而細致甚至有些小氣,待人表麵熱情但有距離,十分按等價規律辦事,精明中不乏圓滑。總之上海人精明、吝嗇、算計及對細節的認真是最為典型的,和上海人吵架不用擔心什麼時候會打起來,因為上海人很講道理,他們會跟你說,他們覺得你哪裏不對。上海人很

會算計,據說如果你在街上向上海人問路,他們會告訴你三種以上的方案。有時候,上海人會為節省5分錢而選擇不同的乘車路線。上海人也許還是最重視個人權利的都市人,有一句最典型的話就是“關你啥事體?”(和你有什麼關係)

北京人的特點是爽朗、豪放中帶有一點兒蠻橫,懶惰而散漫,富有正義感但又稍帶保守,他們關心天下事,他們能說善辯,但他們又有一種沒有道理的自豪感,認為自己在天子腳下,因而多少有些八旗子弟之風。北京人為他們居處地方是天子腳下、數朝古都而自豪,因此經常自詡“咱北京人如何如何”。但是作為首都,北京雲集了天下的精英,激烈的人才競爭又使他們多少感覺到競爭的壓力,因此這也是北京人有時會流露出排外情緒的原因。北京人同時又以豪爽而著稱,一句“你累不累”代表了北京人瀟灑、滿不在乎、大大咧咧的生活觀。他們不大會為些許小事而斤斤計較,更不大會為了生計而去從事他們所不願意從事的工作。北京人把自己定位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太平生活中。當然,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是北京人最大的情感特征。大街上有人打孩子,剛開始有人會停下來看,打到第二下時便有人在旁說道:“這家夥打孩子也太狠了。”打到第三下,便有人會衝上去奪下孩子說:“孩

子有錯,可以用別的方法教育,打孩子的話,一下兩下也就夠了,幹嗎下這麼狠的手。”但北京人的“懶”,也是有目共睹的,外地人到了北京,發現北京遍地都是賺錢機會,大到房地產,小到賣菜、賣早點、做清潔工,幾乎到處都是“錢”,但北京人端著架子,袖手旁觀,眼瞅著外地人把大把大把的錢賺進口袋裏,竟然一點兒都不心動。其實說不心動是假的,但捧著金飯碗要飯也是事實。一句“你累不累”反映了北京人的“懶”勁。

廣東人,人們一提就覺得“俗”,廣東人在人們眼裏好像是一個鑲著大金牙,高顴骨,窄下巴,深眼窩,小瘦個兒,手上戴著大金戒指及金手鐲操一口粵語的形象。廣東人在人們的眼裏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錢味”太濃,赤裸裸地賺錢,似乎是廣東人最典型的寫照。廣東人點子很多,膽子很大,思想很開放,往遠了說,最早在一百多年前,廣州就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而往近了說,早在1970年廣州就開始出現了市場經濟的苗子。廣東人講迷信、信財神。廣東人最早認識到資本和貨幣的價值,廣東人的“直”帶有炫耀色彩,廣東人的“憨”帶有“刁鑽”的氣味,廣東人不計小錢而賺大錢,而且唯有不計小錢才能賺大錢。廣東人幾毛錢一份的小吃吃得,幾千元一桌的大餐也吃得,瀟瀟灑灑不

像上海人小氣,也不像東北人那樣傻氣。廣東人講交朋友,發了財也沒有架子,大錢賺,小錢賺,能屈能伸永遠一副“東方不敗”的精神,“對誤起”(對不起)、“灑灑水”(小意思)、“麻麻雨”(毛毛雨)把個廣東人的精神麵貌都概括了。

以西安人為代表的陝西人以爽直、粗獷而著名。他們一旦與你交朋友,就掏心窩子跟你講話,你要跟他客氣,他一句就把你頂到南牆上叫你再沒法開口。但他們要是對你不滿意,也會脫口而出“你這個貨”。你一聽《蘭花花》的悠揚曲調,那就像陝西人的胸懷那麼寬闊。西安人不會在一個細節上跟你較勁,但他們要對你的印象壞了,你可能永遠也沒有機會改變它。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各地方的人的性格特點,不過是一些人的主觀印象,不能一概而論。以中國之地大物博、人口稠密,我們在與人打交道時不因地製宜具體地方具體分析,還真是很難與他們打好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