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越少,生活越幸福
一個人如果欲望太多,他就會變得越貪婪,一個永不知足的人是無法感受到幸福的。
人,饑而欲食,渴而欲飲,寒而欲衣,勞而欲息。幸福與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是不可分離的。人們在現實中感受或意識到的幸福,通常表現為自身需要的滿足狀態。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便會產生內在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狀態,植根於人的需求對象的土壤裏。
然而,很多人希望自己擁有的再多一些,從來沒有滿足的時候。民間流傳著一首《十不足詩》:
終日奔忙為了饑,才得飽食又思衣,冬穿綾羅夏穿紗,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並四妾,又怕無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麵南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鑾殿,卻慕神仙下象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還嫌低。
這首詩對那些貪心不足者的惡性發展寫得淋漓盡致。物欲太盛造成的靈魂變態就是永不知足,沒有家產想家產,有了家產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當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在陝西南部山區有一位還未脫貧的農民,他常年住的是漆黑的窯洞,頓頓吃的是玉米、土豆,家裏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個盛麵的櫃子。可他整天無憂無慮,早上唱著山歌去幹活,太陽落山又唱著山
歌走回家。別人都不明白,他整天樂什麼呢?
他說:“我渴了有水喝,餓了有飯吃,夏天住在窯洞裏不用電扇,冬天熱乎乎的炕頭勝過暖氣,日子過得美極了!”
這位農民物質上並不富裕,但他卻由衷地感到幸福。這是因為他沒有太多的欲望,從不為自己欠缺的東西而苦惱的緣故。
與這個農民相反的是一個賣服裝的商人。這個商人有很多錢,但他卻終日愁眉不展,睡不好覺。細心的妻子對丈夫的鬱悶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她不忍丈夫這樣被煩惱折磨,就建議他去找心理醫生看看,於是他前往醫院去看心理醫生。
醫生見他雙眼布滿血絲,便問他:“怎麼了,是不是受失眠所苦?”服裝商人說:“是呀,真叫人痛苦不堪。”心理醫生開導他說:“別急,這不是什麼大毛病!你回去後如果睡不著就數數綿羊吧!”服裝商人道謝後離去了。
一個星期之後,他又出現在心理醫生的診室裏。他雙眼又紅又腫,精神更加頹喪了,心理醫生複診時非常吃驚地說:“你是照我的話去做的嗎?”服裝商人委屈地回答說:“當然是啊!還數到三萬多隻呢!”心理醫生又問:“數了這麼多,難道還沒有一點睡意?”服裝商人答:“本來是困極了,但一想到三萬多隻綿羊有多少毛呀,不剪豈不可惜?”心理醫生於是說:“那剪完不就可以睡了?”
服裝商人歎了口氣說:“但頭疼的問題又來了,這三萬隻羊的羊毛所製成的毛衣,現在要去哪兒找買主呀?一想到這,我就睡不著了!”
這個服裝商人就是生活中高壓人群的真實寫照,他們被種種欲望驅趕著跑來跑去,疲乏至極,每天睜開眼睛想到的是金錢,閉上眼睛又謀劃著權力,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樣的人怎麼會享受到幸福呢?
有些欲望是自然而必要的,有些欲望是非自然而不必要的,前者包括麵包和水,後者就是指權勢欲和金錢欲等,人不可能拋棄名利,完全滿足於清淡生活,但對那些不必要的欲望,至少應當有所節製。
一個人的欲望越多,他所受到的限製就越大,一個人的欲望越少,他就會越自由、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