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做讓利君子,不做得利小人
不少人對名利太過熱衷,他們甚至不分是非、不計尊嚴地去奪取,置社會公德於不顧地去踐踏別人的利益,不惜讓人唾棄。這種人是可悲的。隻有見利讓利,處名讓名,以一副淡雅、低調的心態麵對名利的紛擾,才是做人的最佳姿態。
麵對名利,就要做讓利的君子,而不是得利的小人。名譽對於每個人的誘惑都是很強烈的,這就要看一個人的定力和修養如何了。曆史上真正對名利拿得起放得下、知道急流勇退保命安生的,要數範蠡了。他在助越王勾踐滅吳之後,認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以共患難,難以同富貴”,就放棄了上將軍的大名和“分國而有之”的大利,隱退於齊,改名換姓,耕於海畔,父子共力,後居然“致產十萬”,受齊人之尊,拜為卿相後以為“久受尊名,不祥”,就呈繳相印,盡歸其財,隱居而從事耕畜,經營商貿,積資數萬,安享天年。
另一個共扶勾踐成就大業的文種,因為貪戀富貴功名而不聽範蠡的勸告,結果果然死在勾踐的手裏。所以,爭名奪利實際上吃虧受害的還是自己,而淡泊名利的卻福利雙全,可以走向更大的成功。三國時期的大梟雄曹操很注意接班人的選擇。長子曹丕雖為太子,但幼子曹植更有才華,文采更是名滿天下,曹操有易儲的念頭
。曹丕得知消息,問他的貼身官員該怎麼辦。對方回答說:“願你有德性和度量,像個寒士一樣做事,兢兢業業不要違背做兒子的禮教,也就這樣了。”
有一次曹操率軍出門征戰,曹植朗誦自己的歌功頌德的文章討父親歡心,從而顯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隻伏地而泣,跪地不起,一句話也說不出。問他為何,他便哽咽說:“父親年事已高,還要掛帥親征,作為兒子心裏又擔憂又難過。所以說不出話來。”一言既出,滿朝默然,都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動。反過來大家倒覺得曹植隻知為己揚名,未免華而不實,有悖人子之孝道,作為一國之君,恐怕難以勝任。畢竟寫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國才能,結果曹丕還是被定為太子。可是曹植不吸取教訓,不收斂鋒芒,不放低自己的姿態,仍然高調地結交名士,以名炫世,最終被曹丕置於死地。因此,處世低調的人知道在“名利”二字麵前揣摩思量,適可而止,有所節製,懂得適度的可貴。“過猶不及”在此仍然適用。太熱衷於追名逐利,不僅得不到任何的好處,最終難免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如今有不少的機關單位作風懶散不思進取,一杯茶,一張報紙,一根香煙,伴以閑聊胡侃,常常生出種種是非。某單位晉級評職稱,中級職稱的指標讓科長占去了5個,隻留了一個給工作業績最
好的職工。而有6個職工符合要求,其中有3人是同一年份正式入編的,餘下的3人則是晚一屆。如果按照論資排輩的鐵律,這一個指標要在前三位中選一個。這3人之中有一個碩士畢業;有一個學術論文比較多,發表的期刊級別較高;第三個人則一切平平,除了年限到了之外,再無任何優勢可言。
第三個人當然也想得到,爭了一段時間,眼看毫無指望,便偃旗息鼓,不再爭了。第一、第二個人相執不下,但第一位不僅學曆較高,且與一位局長私交甚深,還人前人後拚命活動,最後當然得到了指標。消息剛傳出來,評上中級職稱的員工竟然當著眾人麵大罵那個與她爭評職稱的同事。對此,大家自然議論紛紛,除了說她缺乏教養外,更看不起她那種得便宜又耍無賴的麵孔。結果,此人的口碑陡然變得很壞。而其他四位,第二年都順順當當評上了。那位前一年沒評上並獲得廣泛同情的員工吃了多少虧呢?一年的工資差,不過是幾百元左右。倒是那位最先評上職稱的員工卻因爭名奪利對同事惡語相加,喪失了人格和名譽,這損失豈是區區幾百元錢所能贖回來的呢?凡是磨煉心性、提高道德修養、行事低調的人,必須有木石一樣堅忍的意誌。低調做人必須要擁有一種宛如行雲流水般的淡泊胸懷,假如有貪戀功名利祿的念頭,就
會陷入危機四伏的險地,終將導致身敗名裂的悲慘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