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欲則剛是一種境界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麵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其他方麵都不錯,學業卻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裏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麼辦呢?”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不放下背著石頭咋能登山呢?”大師笑了。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了謝走了。之後,他一心做學問,進步飛快……其實,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隻有學會放棄眼前的蠅頭小利,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極致高峰,才不會吃大虧。
古人雲:無欲則剛。這其實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養。沒有太多的欲望,就不會陷入無謂的困境,就會活得更加簡單,更加灑脫,更加自由。
於是,在滾滾紅塵中,懷一顆平和心,擋住各種誘惑;做一件平常事,學會放棄許多;當一個平凡人,簡簡單單生活。
傳說有一種小蟲,每遇一物便取來負於背上,越積越重,又不願放下一些,終於被壓趴在地上。有人可憐它,幫它取下一些負重
,它爬起來繼續前行,遇物又取之背負如故。它的目的是越過一堵高牆,卻氣力不支,墜地而死。
緊閉的窗戶前有一隻蜜蜂,它貪圖窗外的花蜜,它不斷地振起翅翼向前衝去,撞上玻璃跌落下來,又振翅飛起撞過去……如是反複不斷,直至力竭而死。
人亦如此,較之物類更是愛貪小便宜。人總喜歡給自己加上負荷,輕易不肯放下,自謂為“執著”。卻不懂回頭看看執著的錯對。數年光華逝去,才嗟歎人生的無為與空虛。
適當的放棄何嚐不是一種美德。或許有另一扇窗戶開著,蜜蜂掉頭就能飛出去。外麵是自由的天,自由的地,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心。
有些人隨時淘汰那些不再需要的東西,省去了集中處理的精力,平時家中也顯得簡潔明快。其實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即便過著平凡的日子,也依然會不斷地積累,大到人生感悟,小到一張名片,都是從無到有,積少成多。無論你的名譽、地位、財富、親情,還是你的煩惱、憂愁都有很多該棄而未棄或該儲存而未儲存的。人類本身就有喜新厭舊的癖好,都喜歡煥然一新的感覺,不學會放棄就無論如何也無法煥然一新的,學會放棄也就成了一種境界,大棄大得、小棄小得、不棄不得。在生活中應該學會遺忘不如意的時候,學會放棄生命中可有可無的東西,心胸自會坦然。
放棄
重擔,必要時回頭審視一下自己背負的東西,輕裝上陣也許能夠得到更多。總是被困境牽絆就一生都不會有機會看到美麗的風景。總是被物體所累就不會有快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