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可殺,亦可辱
諸葛瑾字子瑜,以沉穩持重著稱,“為人有容貌思度,於時服其弘雅”,官至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封宛陵侯,一直是孫權親信而得力的幹將。他的才華固然比不上胞弟諸葛亮那般出類拔萃,相貌也不如孔明高大英俊,但不失為三國時期一個響當當的人物。美中不足的是此公天生一張尖削瘦長的麵孔,與驢臉頗有幾分相似。他的長子諸葛恪則另具風采:從小穎慧,伶俐敏捷,“發藻岐嶷”,辯才無礙。
某天,君臣會宴,氣氛熱烈。孫權端詳著諸葛瑾微微泛紅的長臉,突發奇想,乘著酒興,令人牽來一頭毛驢,又拿來一塊牌子,寫上“諸葛子瑜”四個字,掛在驢項,惹得哄堂大笑。諸葛瑾很是尷尬,不知所措,臉更紅也更長了。還是個孩童的諸葛恪恰好陪侍在側,他立馬走到孫權座前,跪請添寫二字。孫權允許,讓人拿筆給他。人們都很好奇,猜不出這小子葫蘆裏賣的什麼藥。諸葛恪不慌不忙,取下牌子,添上“之驢”二字,再掛上去。眾人一看,牌子變成“諸葛子瑜之驢”,無不驚訝歎服。孫權十分開心,對諸葛瑾說:藍田生玉,名不虛傳。當即將驢子賜予諸葛恪。曲終奏雅,君臣盡歡而散。諸葛恪從此深得孫權器重,後來更成為顧命大臣的班頭,一度掌持東吳朝政。諸葛瑾卻不看好這個兒子,
“謂非保家之子,每以憂戚”。知子莫若父,居然被他不幸言中。這是題外話,略過不表。
孫權的性格具有明顯的二重性。一方麵,少年老成英敏果毅,18歲繼承父兄遺業,26歲與劉備聯手擊破不可一世的曹操,坐斷東南,三分天下。另一方麵,卻又滑稽佻脫,愛開玩笑,喜作弄人,至老靡衰。他信任諸葛瑾,鍾愛諸葛恪。這次掛牌的把戲,隻是一個惡作劇。當事人心中都沒有留下陰影,也不曾造成任何不良後果,在當時和後世,甚至被傳為佳話。
要說的另兩次掛牌事件,後果卻很嚴重。
千餘年後,元順帝有一頭經過特別訓練的大象,會在君臣宴樂時像模像樣地跪拜起舞,很能助興。元朝滅亡,這頭具有特異功能的龐然大物被送至南京,成為開國新君朱元璋的戰利品。一天,老朱來了興致,大擺筵席,讓大象現場表演。但象伏地不起,似有餘哀。朱元璋大怒,下令將它斃命。又覺得大象尚且戀舊,忠於故主,那些貳臣,真是禽獸不如。他正看曆仕元明的翰林侍講學士危素不順眼,腦子一轉,叫人做了兩塊木牌,一塊寫上“危不如象”,一塊寫上“素不如象”,分掛危素的雙肩。聽到危素上朝的腳步聲,洪武皇帝鄙夷不屑地調侃道:“莫非是文天祥來了?”看著老臣窘迫無奈的樣子,聖心大悅。朱元璋意猶未盡,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