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終章(1 / 2)

探索,是人類文明永恒的主題。

對宇宙的探索、對人類自身的探索,不斷的推動著人類文明向前邁進,並且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了驚人的成果。

在即將進行第二輪宇宙大探險的時候,宇宙的秘密已經不是秘密。

成熟起來的人類文明,不但掌握了與外星文明爭奪生存權的能力,還對宇宙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隻是,在進化的道路上,人類仍然欠缺一個根本認識。

這就是對自身的認識。

從何處來,往何處去?

可以說,這絕對是哲學範疇上的終極疑問。

在進入宇宙時代一萬三千五百年之後,人類終於向這個疑問的答案邁出了第一步。

最初的時候,堅持探索的小部分科學家接著蜥蜴人改造項目,秘密的、少量的進行著人類基因的改造工程。

從理論上,改造人類基因是絕對能夠辦到的。

人類基因中,最基本的就是大約三十一點六億個堿基對,然後由次構成的二萬到二萬五千個基因組,再構成了二十三對基因。也就是說,如果最小變量是堿基對,而每個堿基對都是由四種不同結構的堿基中的兩種構成的,所以人類基因的總變量是有限的,即便規模極為龐大,也可以進行科學實驗。

科學家采用的辦法,就是逐一核對每一個堿基對產生的影響。

這是一種笨辦法,卻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辦法。

要知道,以人類文明在這個時代的科技能力,進行類似的科學實驗,並不存在技術與能力上的問題。

當時,最大的問題在法律層麵上,即任何針對人的克隆行為都是重罪。

隨意調整人類基因,或者是改變人類基因,屬於克隆人類的範疇,因此隻要被發現就會遭到嚴懲。

接下來的五百年內,數以億計的科學家為此奉獻了一切。

隻是,針對人類基因的研究工作從來沒有停止過。

五百年,足夠讓前仆後繼的科學家掌握人類最大的奧秘了。

當所有基因對的性質配對實驗完成之後,科學家已經清楚的認識到,在人類的基因中確實欠缺了一部分,而且很有可能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

接下來,科學家把重點放這裏增加堿基對上。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在認為有缺失的地方,增加一些影響人類生理性質的堿基對,然後通過逐一測試的方式,以此確定增加的堿基對所造成的影響,或者說是給人類生理性質帶來的改變。

到這個時期,針對人類的基因研究已經是半公開化的了。

不管怎麼說,秘密是藏不住的。

更重要的是,科學家的發現,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也就引起了更多科學家、甚至是其他人的重視。

既然人類的基因裏藏著還沒有解開的秘密,而且這個秘密,很有可能是影響人類文明進化的關鍵因素,那為什麼要回避問題,而不是正麵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呢?

當然,隨著針對人類基因的科學研究越來越深入,一些猜想也逐步得到了證實。

最先被證實的,就是人類應該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物種,存在的時間不是幾百萬年,很有可能是幾億年、甚至是幾十億年,隻是過去的這段曆史,早就從人類的記憶中抹掉了,因此很多人相信,人類是一個失落的物種,一個被某中高級文明拋棄在宇宙空間內,任其自生自滅的物種。

顯然,這又引發了一個新的問題。

這就是,如果宇宙空間是用來流放人類的,哪怕隻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那麼就存在一個更加高級的空間。

這個猜想,給了科學家、特別是物理科學家很大的啟發。

在第二次宇宙大探險開始之前,就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以人類的技術手段,能夠克服空間距離與光速造成的障礙。

這個辦法,就是空間卷曲法。

說得簡單一些,在需要前進的方向上,把空間卷曲起來,從而瞬間到達目的地,然後再把卷曲的空間釋放出來,以保證空間的完整性。因為是瞬間完成的,所以這個過程實際上在時間上沒有尺度。也就是說,如果隻是針對某一個方向上的空間卷曲,就不會對空間的穩定造成影響。

當然,這隻是理論,而不是實踐。

要到大約一萬年之後,也就是人類準備進行第三次宇宙大探險的時候,這個理論才會轉化為實踐。

到時候,空間與速度就不再是製約人類文明的壁壘了。

事實上,能在科技上取得如此重大的突破,也得歸功於生物學家在人類基因工程上做出的巨大努力。

在將近一千年的時間內,科學家做了難以估計的嚐試。

根據後世估算,當時至少有大約十萬億人類的生物科學家在從事這項科研,並且在一千年內,進行了大約十的三十八次方次數的實驗,最終由量變引發質變,發現了人類基因中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