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鎮遇襲的消息很快傳到漢陽縣,漢陽縣也無駐軍,縣令急忙向一江之隔的武昌行文求救。
早在漢陽縣令發文之前,已經有漢口鎮的商人見勢不妙開船逃過長江,駐守武昌的左鎮兵馬已經收到了漢口遇襲的消息。
隻不過渡江南逃的商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消息靈通的也隻知道是盤踞荊州的餘家軍打了過來,至於說來了多少敵軍,有說一千的,有說三千的,甚至還有嚇破了膽的言辭鑿鑿說來了上萬匪軍的。
早前曾在餘家軍手中吃過苦頭,左鎮兵馬也不敢輕動,直到漢陽縣令告急的文書傳來,摸清了來襲的餘家軍不過數百人,留守武昌的左鎮兵馬才調集戰船,糾集了兩千兵馬,分乘五十多艘戰船前來討伐。
船行到長江中心,有眺望的士兵看到上遊衝來一艘快船,直撞向左鎮船隊,急忙大聲示警。
指揮戰船的是左鎮一員副將,姓周。周副將聽說有敵軍戰船來襲,急忙指揮戰船調轉方向,將船頭對準敵船。
左鎮的這些戰船都是征集的商船改裝的,都是平常用來拉貨的平底福船,隻在船頭放置有佛朗機炮或者虎蹲炮。
即便如此,幾十艘戰船一字排開,也十分唬人。尤其對方隻有一艘戰船,雖說跑得快了些,但周副將此刻心情就像貓捉老鼠一般,滿滿都是戲謔。
來的這艘戰船正是張德耀駕駛的餘家軍唯一一艘戰船,還沒有名字,隻被餘誠稱為“一號實驗艇”。
張德耀駕船到離左鎮戰船隊列還有八百米時,船隻輕盈的畫出一條弧線,將船隻右側麵向敵軍戰船。
“開炮!”
與此同時,左鎮戰船亦是點燃火炮引線,硝煙彌漫間,炮彈在半空中交錯而過,各自飛向各自目標。
左鎮的火炮口徑比餘家軍的大,但射程反而不及餘家軍火炮,球形彈丸紛紛落在水裏。
一號實驗艇的側舷火炮口徑為五十毫米,用的是圓柱形炮彈,底部類似於米涅彈有一個凹陷,火藥氣體燃燒時催動彈丸底部膨脹與膛線嵌合,使炮彈旋轉著飛出,精度遠比官軍的火炮更好。
可惜的是側舷火炮隻有三門,操炮的水師士兵經驗不足,三發炮彈有兩發落空,另一發則擊中左鎮戰船的甲板,將甲板扶手擊斷,打得木屑崩飛。
一擊不中,張德耀操縱戰船輕鬆調頭,又將另一側船舷的火炮對準敵船。
炮聲隆隆,這次炮彈有一顆擊中了敵船甲板,將甲板上聚集的左鎮官兵打出一條血路,殘肢斷臂亂飛。
張德耀在望遠鏡裏看到這一幕,氣得拍桌子大喊:“炮口放低些啊,打他們水線以下!”
船舷兩側的炮手們聽不到張德耀的喊聲,不過有指揮炮手的槍炮長也和張德耀一樣想法,要打就打敵船水線以下,才更容易將敵船擊沉。
“砰!”終於有一顆炮彈打中了一號實驗艇的側舷,不過炮彈打到這裏已經力竭,隻在鋼鐵製成的船上打出一道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