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未必。所謂代溝,如果你有正確的方法,絕對可以消除,絕對可以父子成朋友,母女成閨蜜,其樂融融。以上例子中,父母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你不尊重年輕人的審美觀,你把自己的審美觀強加在孩子身上,你的嘮叨和反對不但無用,還成為孩子逆反心理的根源,導致他認為你太保守、太傳統,無法跟你交流,你的一切觀念他隻有反著來才是正確的。
正確的做法是,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因為穿奇裝異服或者剪個特殊發型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隻是孩子的審美觀不同。父母可以不認同這種審美,但要尊重,可以像朋友一樣交流,嘿,小子,你今天穿這樣的衣服到底酷在哪裏呀,這是趕哪個潮流呀,老子看了怎麼就覺得有點另類呀?
這樣很輕鬆地向孩子求教,孩子會把你當成朋友,也許還能給你講出頭頭道道來。即便你有不同的意見,也隻能擺出來給他參考,抱著理解他的態度。也許在這種輕鬆的交流中,他還是會接受你的一些建議,可以避免青春期逆反心理的產生,也避免你在孩子心中成為土老冒。
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父母能夠觸類旁通,避免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大有可能。另一個現象是,父母對孩子在青春期結交的朋友基本上都會介入,特別是結交了社會上的朋友,父母怕孩子近墨者黑,往往幹涉很大。這裏麵的矛盾是,在孩子看來可交的朋友,家長覺得這種朋友會把孩子帶壞,因此禁止孩子交往。孩子可不這麼認為,他認為這朋友很有魅力,父母禁止跟他交往就是在有意刁難,跟自己對著幹。
父母這種武斷的方式當然不對。那麼,如何對待孩子的交友呢?這裏麵每個人麵對的情況不同,不能一刀切。但是有一定的處理原則,那就是跟孩子一起去了解這個朋友,去辨識這個朋友。父母最擔心的是孩子交往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這時候父母必須跟孩子交流,你今天交往的這個朋友是做什麼工作的,素質如何,你為什麼喜歡和他交往,他身上有哪些優點。朋友的哪種行為我們不能參與,哪種活動一定不要參加,哪種朋友淡交即可,不然會惹麻煩,等等。
通過分析之後,讓孩子自己做出判斷,孩子有了判斷之後,父母再亮出自己的觀點,給孩子參考,跟孩子一步步達成共識,這是最好的選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要接觸各種各樣的人,這也是一種學習,父母要幫助孩子擁有良好的判斷能力,千萬不要下武斷的結論,把別人都視為壞人,認為絕對不可交往。如果父母出現這種態度,孩子的交往行為就會越來越隱蔽,並排斥父母,有可能真的變成近墨者黑。
總而言之,父母必須意識到逆反心理是孩子的自我意識、自主行為受到幹涉、阻撓後的一種反應。尊重孩子,通過溝通達成共識,與孩子成為朋友而不是敵人,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則。自我意識具體是指什麼,孩子哪一些方麵的自我意識受到侵犯,這一點需要父母仔細揣度,認真交流並做出判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