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討飯的生活(1 / 2)

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貧苦的人缺衣少穿,莊稼青黃不接,餓死了無數的人,村子裏有門路的人都外出尋親奔友,尋找最後生存的希望,能走動的基本上都外出乞討,留在村子裏幾乎是死路一條,能外出乞討便是生存的希望。

這些外出乞討的人,被稱為流竄犯,有的去東北闖關東,有人去西北走西口,通向各個城市的路口,不但有當兵的抓,本地的民兵也抓,那個時代就是兵荒馬亂的年代。

一個偌大的寺廟緊閉著門,門兩邊的石獅子栩栩如生,他們鎮守著廟宇的安寧,遠處,兩個衣衫襤褸的青年喘著粗氣跑了過來,他們撞開緊緊關閉的廟門,躲了進來,他們身後熙熙攘攘的人群,手裏拿著棍棍棒棒緊跟而至,破門而入。

這是徐州一處廢棄的大廟宇,這樣的廟宇在徐州有上百處,凡是籍貫在這裏,有了功名的人,便在這裏建立廟宇,希望可以流芳百世,隻是沒有躲過“文革”的洗禮。

這一群人,進入廟裏,對各路神仙畢恭畢敬,不敢再這裏胡作非為,小心仔細尋了一遍,便罵罵咧咧的離開了。

寺廟突然靜了下來,傳來“學斌哥、學斌哥”小聲的叫喊聲。也許是怕驚擾了這裏的神靈也許是擔心外麵的人沒有走遠,太上老君背後露出張學斌的半張臉,雖然麵黃肌瘦,但眉宇之間卻有著一股狠勁,一股靈秀氣。

剛剛叫喊的人是張學雲,他與張學斌一起長大,張學斌比他大五歲,兩個人從村子裏作伴出來,謀生存。按照國家政策,不允許國人到處流竄,認為這樣必將會擾亂國家秩序,可是這樣做的結果是,農村青年都留在家裏,與世隔絕,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知道,如同井底之蛙,雖然這樣便於國家安定,長久下去,還談什麼人民當家作主?如何談趕美超蘇?

他們兩個人,在廟宇裏靠在一起,壯著膽子商量要去哪裏討生活,張學斌看著驚恐的張學雲,伸出一個胳膊緊緊的樓著他說:“雲弟,不用害怕,人已經走遠,咱們現在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躲過抓流竄犯,想想咱們已經外出三個月,被抓住當做流竄犯,在徐州義務勞動了三個月,家裏沒有一點音訊,我想咱們要回家去,再做下一步打算,應該找一份正式的工作,如果咱們這樣無頭蒼蠅似的瞎撞,撞到抓流竄犯的手裏,生死都不歸自己,也不歸閻王爺了。咱們現在出廟,找個地方,到天黑,再往家的方向跑,這樣比較妥當。”

張學雲也沒有任何主見,就按照張學斌說的,兩個人從廟宇出來,一直朝北去了,他們走進了偌大的柏樹林,裏麵的墳頭一個挨著一個,他們並沒有感覺到害怕,一直朝北走去,實在走不動了,便在柏樹林過夜。

清晨,一縷陽光照進柏樹林,兩個人被饑餓折磨醒了,他們看著高大的柏樹,差不多有上百年的樹齡了,他們現在不知道具體走在了哪裏,每到一個地方都是陌生的世界。他們朝著一個方向,忍饑挨餓的朝前走著,本已經破爛的衣服,又被刮出一道道口子,此時什麼也顧不得,眼下要尋得東西填飽肚子。

徐州與菏澤的交界處,他們兩個看到一縷縷炊煙升起,看到前麵有一個不小的村子,他們兩個不敢靠近村子,而是繞道而行,朝村子側麵走去,害怕再被這個村子的人抓住不放,再讓不斷的勞動,吃不飽、穿不暖,後果就嚴重許多。

他們朝前走著,看到前麵竟然會有一片菜園子,種的全是茄子,他們兩個顧不得多少便摘了起來,邊摘邊吃,邊吃邊跑,他們口中的茄子味道應該與劉姥姥進大觀園吃茄子有相同的味道,顯然味道還要棒許多,他們並不是饑不擇食,茄子可以生吃。那個時候的茄子,完完全全的綠色食品,而現在再生吃茄子,反而沒有了任何綠色可言。

他們兩個繼續往北走,這個時候,有個早起的村民,趕早田間勞作,發現了兩個衣衫破爛的人,便知道不是本地人,他沒有大喊大叫, 他知道憑自己的力量怎麼也抓不住這兩個人,便轉身,拔腿朝村裏跑去,報告給民兵基建隊,隊長便迅速組織民兵,采取前堵後劫的部署,朝著他們兩個人的位置偷偷包圍過去,為什麼這些民兵這麼積極抓流竄犯呢?也許是因為,抓回村子li,上麵會有獎勵,也可以讓流竄犯無酬勞的幹活,讓他們幹最苦、最髒、最累的活,這是後話,眼下要抓住他們。

他們兩個吃些茄子,覺得腹中不再饑餓,越發有了精神,便朝著家的方向走去,張學斌似乎聽到,窸窸窣窣的聲音,感覺到那是腳步聲,那是大班人的腳步聲,正朝著他們這個方向而來,不覺心中一驚,便與學雲使了個眼色,兩個人加快了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