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與“實”
《股道》與《股經》二書終於在2012年5月中旬交付給出版社了。這就像一位母親終於見到了呱呱落地的親生兒,其厚厚的深情是很難用語言表達的。經二十餘年股市風雨,化二十餘年構思心血,懷敬畏感恩之心,揮精耕細作之筆,方寫就此兩本孿生書篇,其珍愛之心絕不亞於一位慈母。按理早該在2011年8月出版,不少讀者也紛紛來電來信詢問,之所以遲遲延誤至今,也在於那份珍愛、那份責任、那份厚望和謹慎。
德國作家西格弗裏德·倫茨曾說過:我一直覺得愛一個人和不愛一個人,就象在走一條路,隻有走到最後,答案才會揭曉。因此能否這樣認為,隻有當一個老人開始談論愛情時,他所談論的才是真正的愛情呢?同樣,對於股市的認識與不認識,也需要經曆一段長長的風雨曆程。隻有經過黃浦飯店的開市鑼聲,經過通宵達旦的認購證申購,經過鄧小平的南巡講話、“5·21”的全麵放開股價、文化廣場的擁擠攤位、黃浦萬國的喧鬧夜市……隻有經過第一個股市殉道者事件、原野事件、寶延風波、“3·27”國債事件、基金黑幕、亞洲金融風暴、全球金融危機……隻有經過股市的高潮、低潮、大牛、大熊的轉換,才能真正認識中國股市。基於此,《股道》與《股經》二書以中國經典文化道學、佛學及易學詮釋中國股市形成與發展的特性,以1990年上海證交所成立為起點至2012年探索中國股市二十餘年運行軌跡,以葉氏技術分析係列、葉氏牛股精選的獨門絕技揭秘中國股市投資操作的致勝方略。以“大勢之道”、“選股之道”、“技術之道”、“修心之道”四卷構成中國股市獨特的分析體係。以《股道》之精辟、《股經》之詳盡,二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為投資人開辟一條贏家的成功之路。此二書可謂是中國股市的真正產兒,完全經得起中國股市的DNA鑒定。
當然,僅僅是經曆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深入地去研究分析,去選股、選時,去買進、賣出,更重要的是還需要親身感受失誤之悔、受騙之怨、被套之苦、割肉之痛,乃至巨虧下的絕望,繼而享受伴隨其中的驅熊之恐、鬥熊之驚、牽牛之喜、騎牛之樂。隻有經曆心的錘煉,方能在大喜大悲、大苦大難中理解什麼是股市風險、什麼是股市機遇。在大學講課時,有師生稱我為中國的巴菲特;在接受報刊采訪時,有記者稱我為大師;更有網民和粉絲稱我為股神。其實,我隻是一個普通的股民,在中國股市中有成千上萬前仆後繼的股民,我隻是其中的一員,隻是我有幸屬於在中國股市二十餘年風雲變幻中依然生存至今的一員,隻是對“股民”二字的含義有著較深領悟的一員。我曾續寫過兩篇《股民萬歲》的文章,發自肺腑地大聲疾呼--股民萬歲!如果說百姓是個弱勢群體,那麼股民便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正因處於低層的底層,所以股民特別勤奮、特別刻苦、特別艱辛和進取,那種改變窮困、走向富裕的欲望特別強烈,那種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探索特別堅毅。也正因如此,才體會到愛財有餘、心力不足,才體會到“股民”二字好辛苦。《金融投資報》記者曾評論我是一個用心去品味股價走勢的人,這句話十分貼切。我正是用心去品味股票、用心去品味走勢、用心去品味“股民”,從而才有了值得品味的股市人生和值得品味的《股道》與《股經》。因此如果用一個“口”字去“吃”、去“吞”、去“喝”,想快速發財的人,往往欲速則不達,與“道”無緣。而用三個“口”字去品讀二書者,筆者將視之為友人,結為君子之交,相信將與道有緣、與財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