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知之與不知(1 / 2)

股市中信息瞬息萬變,因素盤根錯節,走勢撲朔迷離,知識深奧龐雜。置身於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唯有事事以敬畏之心,謹之慎之。唯有時時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態度求學、求教,方能在立足生存中謀求發展,方能在風險規避中把握投資機遇,否則往往會迷途徘徊、舉步維艱。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先聖孔子對一個名叫子由的弟子的教誨。對於股市中人來說,這句充滿哲理的語言,不僅道出了智慧的內涵,也提示了心態的底蘊。置身於股市必須知道,股市並不是僅僅一個商品買賣,股票交易也並不是按按鍵盤那麼簡單。股市作為市場經濟的最高形式,其所包含的內容不僅有政治、經濟、政策、製度、宏觀、微觀、行業、企業、技術、資金等,還包括人氣、心理、投資者構成、全球金融狀況、流動性、商品市場等,各種係統性和非係統性因素都需要一定的知識去認識、去研究、去學習與探索。所以知是相對的,不知是絕對的。投身於這樣一個風險市場、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每個投資人豈能盡知。隻能是有所知、有所不知,尤其對於一個越是渴求知識、越是勤於學習的人,往往越學越感到知識貧乏,越深入思考越覺得學問不足。“書到用時方恨少,學到深處方知淺”便是這個道理。“人生有涯,知識無涯”。一條看似簡簡單單的走勢線,卻滲透著包羅萬象的知識內涵。之所以說:“股市沒有專家、股市沒有上帝、沒有靈丹妙藥”,就是因為股市的學識,其廣度與深度,非等閑視之。正因為此,投資者進入股市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學習。積土成山、積流成海,通過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的常識和能力。“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隻有深刻認識自己所知有限,才能勤學不懈。道家指出:“知不知,上”就是明確告訴人們,隻有認識到自己有所不知的人,才是聰明的高人。股市中大勢的變化、股價的波動,其背後的各種因素不是人人都可以知道的。隻是有人知道多一點,有人知道少一點,有人甚至漠然無知。所以任何分析、判斷、邏輯推理,對於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變化世界,都顯得十分脆弱、十分蒼白。而隻有知不知、隻有始終認識到不知的遠大於已知的,才能辯證地客觀地去觀察市場的變化,去分析走勢的波動,才能以尊重市場、尊重規律的良好心態去思考和提升投資的思路。在知不知而學中,孔子指出:“多聞,擇其善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告誡人們多多地聽取在能力和見識上超過自己的人的見解,多多地觀察各種事物的變化發展。但絕不是盲從、絕不是迷信。對於有懷疑的地方,無論是聽到看到的都應該加以保留。而對足夠自信的地方,則謹慎行事,這樣就可以減少錯誤、減少後悔。顯然這與“對專家不迷信、不盲從”的股諺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當我們麵對錯綜複雜的股市,隻有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知、認識到自己所知有限,才能奮發地求知、勤奮地求學、謙虛地求教,才能提升心智。這就是“知不知,上”的深刻內含。令人遺憾的是,有部分投資者與“知不知”相反,常以不知為知,這就難免處處碰壁。中國有個典故,名為《終不知車》,說的是一個越人一心想造車,一次在遊走到晉、楚交界處,看到了一輛被人遺棄的車,輪子已敗、車轅已毀、車軸已腐,已麵目全非。可是他卻如獲至寶,運回家鄉後四處炫耀,自稱盡知車的結構和造車技術。越國眾人信以為真,紛紛憑此人吹噓仿效造車。結果所造之車拙劣難用,而越人卻自認良好。結果一上戰場便破綻百出、車毀人亡。股市更是如此。如果以不知為知,在大勢分析上全憑主觀臆斷,自認為懂技術、懂軟件、懂莊家手法、懂操作技巧,結果市場常常給他開個玩笑。那種被客觀現實弄得大跌眼鏡、被實際走勢碰得鼻青臉腫的事例,在中外股市中並不少見。尤其在個股選擇上,如果以不知為知,盲目相信推薦,自認為能讀懂財務報表,自認為了解行業前景,結果常常會出現對已知的片麵化、放大化、甚至過分美化的判斷,從而失去了冷靜客觀的思考。2010年不少投資者大量投資一些花樣繁多的理財產品,琳琅滿目的標的物在中介的吹噓下,幾乎隻有高收益、沒有半點風險。美國的次級債就是近十年典型的金融結構型商品,結果引發金融股災,絕大多數投資者血本無歸。在金融市場中到處是充塞著具有誘惑力、卻是你並不知道的金融商品。無論是股票、債券、指數、外彙、衍生品,或組合型金融商品。如果你以不知為知,自認為資曆老、學位高、資本厚、見識廣,盲目投資,那麼你必然會付出慘痛的代價。股神巴菲特的成功投資原則之一便是對不熟悉的產業和公司絕不投資,可見證券投資來不得半點虛偽,隻有實實在在投資於已知範圍,方能把握機遇控製風險。值得一提的是,股市中常常會湧現出不少專家,多數人有自知之明,知多少談多少,不知就說不知,坦蕩真誠值得信賴。但也有少數人,幾乎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論投資者提什麼問題,他都能大言不慚地誇誇其談,對大勢的分析可以預測到是漲是跌、多少幅度、什麼點位、哪一日期,似乎大盤走勢全在他的拿捏之中,這顯然是十分可笑的。世界股市數百年,罕見預測準確的。所以越是大顯才華、玩弄才智的全才、天才、大家、大師,往往越是誤人子弟的白癡,越是滿瓶不搖半瓶搖的白丁。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為南航師生作報告時,麵對學生三個提問:“你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你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麼經濟價值嗎?”、“你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展方向?”連答三個‘不知道’。師生們在感到意外之後,又報以熱烈掌聲,因為這正體現丁肇中做人的謙遜和嚴謹。這與孤陋寡聞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令人肅然起敬。哲學家蘇格拉底在與一青年論及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時,青年先答:先有蛋!後又答:先有雞!而蘇格拉底則回答說:“不知道”。青年笑道:“你和我一樣”。蘇格拉底說:“不!你是以不知為知,我是以不知為不知。”此話道出了知與不知的真諦,顯示了哲理之光。宇宙天地包羅萬象,無知總是大於已知,這是很正常的。正因為此才能激發人類不斷地探索無知、不斷研究無知,並擴大已知。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曾十分形象地將無知與已知比作一個圓圈。圓圈外麵部分代表無知部分,圓圈裏麵部分代表已知部分。圓圈越大,已知部分雖然也大了,但無知部分因接觸麵長了也多了。所以越是因已知小就越要擴大已知。但越是擴大已知,越會接觸更多新問題,就需要謙遜嚴謹。這便是有知與無知的辯證關係。股市中人應始終以平衡清靜的心態去領悟無知與有知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