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忙完一通後,她掂量一下桶,裏麵大概有十來斤橡膠,這出膠率還算可以。

下山後回到家裏,她先是去食肆吃過早飯之後,便回到家中,準備加工橡膠。

她之前沒有接觸過橡膠,書上記載的也是比較現代的工藝,說是要在橡膠中加入凝固劑,使膠乳凝聚在表麵。

奈何凝固劑這些東西以現在的條件她是做不出來的,於是又找了好些書籍,最後終於在一篇文獻裏麵,看到了最古老的橡膠樹加工方法。

那就是用火熏蒸。

簡單來說就是放在鍋裏,大火蒸去水分。

倒是一個樸素無華的方法,隻是山上的樹又要遭殃了。

自從她們村開始熬紅糖到她的精油提取,每日都要燒大量的柴火,附近的村民就時常山上砍柴,挑到柴頭村賣。

好在山上叢林茂密,村民們又不算亂砍亂伐,還不至於破壞山體。

她將橡膠汁液倒進鍋裏,生火熬煮。

煮到鍋裏的橡膠十分濃稠,快叫攪拌不動時才罷休。

將橡膠倒出來晾涼,趁這個時間,她搬出前幾天去訂做的手動滾筒擠壓機。

晾涼後的橡膠比熱的時候有彈性一點,放入擠壓機裏,她費勁地搖動把手,擠壓機便緩緩的轉動起來。

沒壓多久,她手就酸得不行,真是想念電氣時代啊。

奈何隻能懷念,她悲催地甩了甩手,繼續費力地搖動把手。

花了好大的功夫,終於將一團橡膠壓成一張半寸不到的橡膠皮。

這個厚度用來做鞋底正合適。

沒錯,她得到橡膠之後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想做鞋底。

她真的受夠了下雨天時村裏的泥濘路,每次下雨天出去一趟,回來時鞋底準是濕噠噠的,難受得緊。

況且布做的鞋底薄,走路容易被石子磕到,走路時間長了,腳底還會起泡,草鞋就更不必說了。

而橡膠做的鞋底軟硬合適,又不會進水進沙。

雖說種了五年樹才得出這麼點橡膠就用來做鞋子有些奢侈,但這有何妨呢。

就像養蠶種麻,在經過一道道繁瑣的工序,最後不還是為了做衣裳。

想到此處,對於用這麼珍貴的橡膠來做鞋底,她心裏半點負擔都沒有了。

這塊橡膠估摸隻有做四雙鞋,剛好先給她們姐妹四人做,等後麵的橡膠在給葉穀雨一家做。

不過這時候的橡膠裏麵還含有很多水分,需要將水分曬幹才行。

她便將橡膠掛在院子裏,隨後回到房間拿出紙筆,將她們腳的尺寸都畫出來,然後剪下來,到時候再蓋在橡膠皮上,依著形狀剪下橡膠鞋底。

沒有經過硫化的橡膠在一百度以上的高溫下依然會融化,倒也不擔心會浪費邊角料。

早春的太陽和煦,晾曬了四五天,橡膠皮才終於曬幹,旁邊還曬著她後麵取回來加工好的另一張橡膠皮。

原本乳白色也變成舊舊的黃色。

葉夏至在乎的是舒適問題,並不在乎美不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