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民族關係(2 / 3)

第二次,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這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罕見的社會大動亂時期。軍閥混戰,生靈塗炭,促成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三國鼎立的形勢確立以前,即各地軍閥大混戰時期,移民均為逃避戰亂的流民。三國鼎立時期,為壯大己方實力,三方均努力招撫流民,發展屯墾,並盡量從境外招收、劫擄人口,包括少數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烏桓人遷至內地,孫吳派兵至台灣,“得夷州數千人還”。經過人口大遷移,並得到進一步的開發。

少數民族的遷入,給漢族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民族矛盾,這也為後期兩晉南北朝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社會動亂埋下了伏筆。

第三次,兩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中國曆史上又一個大分裂、大糜爛、大破壞的時期,遷入北方的各少數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長達一兩個世紀的動亂中,黃河流城慘遭蹂躪,從而促發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潮。

這一時期正像史書記載的那樣:“自中原喪亂,民離本域,江左造創,豪族並兼,或客寓流離,民籍不立。”“時百姓遭難,流離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

馬成心道:“其實移民浪潮,為常不是一件好事,為中國經濟和人口重心轉移奠定了基礎。自己如果利用好的話,自己將有了雄據中原的本錢。”

據馬成以往的曆史知識中得知,曆代政權對待民族問題上,所采取的措施有二個時期職得借用:第一個時期,在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戰爭與招納並存,有時,時戰時和。

第二個時期,在漢朝時期是走以和親為主,以戰為輔之路。經濟上開辟絲綢之路,與少數民族自由貿易,並設西域都護府進行管理少數民族問題。

馬成通過情報得知在士大夫間流傳這樣一種說法:“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對待異族,士大夫主張“殲之不為不仁,奪之不為不義”,誘之不為不信”。孔子也主張“內諸夏而外夷狄”,並且高度讚揚管仲的“尊王攘夷”事業(維護以周天子為中心的中國禮儀,抵製蠻夷的入侵),並且認為這是最大的“仁”!。

馬成從史書上了解到從夏商周到魏晉時,國家的統治者和老百姓大都是大漢族統治者。從曆史規律上看:隻要古代的統治者一鬆懈,社會就會遭受很大破壞。

馬成深知:“中國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所以中國隻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沒有愛國主義。中國人對於家族和宗族的團結力非常強大,往往因為保護宗族起見,寧肯犧牲身家性命。這也是宗族觀念太深的緣故。

所以,馬成要想挽救這種危亡,隻有淡化宗族觀念,提倡愛國主義——愛國即愛家。用民族精神為武器,來挽救受苦受難的西晉下層人民。

馬成深知:漢族政權由衰弱變成強盛貫穿中國曆史有一條主線,那就是民族戰爭和民族政策的主線,體現了漢族和其他各民族之間相互實力對比,以及統治民族對被統治民族的民族政策。

曆代漢族統治都都注重懷柔與戰爭並重。其實大多數都是戰爭和和親,懷柔等政策。政策有利於漢化和國家統一,更有利於形成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比較不容易內亂,至少不會因為“民族問題”內亂,從而使少數民族的文化被丟棄了,有的文字消失了,有的語言消失了,有的風俗習慣消失了,還有的幹脆整個民族都消失了。曆史上也數次證明這種策略有利於國家的大一統。

馬成通過深入了解,得出遷移的原因主要出於三種需要:

一是,政治需要。有三個例子很好的證明這一點。

例一,秦統一中國後,建都鹹陽,為把關中發展成為名符其實的國家政治中心,“徙天下豪富於鹹陽十二萬戶”。秦始皇為了戌邊和開發新區,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奪取了河套廣大地區,在河套建城設縣,遷徙內地人民到那裏,發展生產,加強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