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春闈舞弊案(2 / 2)

先太子對忠賢公公把弄朝政極度不滿,又因其諂媚,總是為梁帝進獻金石秘藥及美女頗有微詞。他便時常引經據典,禦前勸諫。

梁帝麵上雖對忠賢多有訓斥,背地裏依舊寵信有加。

如此一來,忠賢公公與先太子之間無形之中矛盾越來越深。

大梁二十三年,春闈舞弊案爆發。

春闈每年由禮部主持,又稱會試。

士子們寒窗苦讀趕赴上京,便是希望能夠金榜題名,入朝為官實現人生抱負。

曆年春闈為了防止士子舞弊,管理極其嚴苛。

未防止替考,士子們進考場前均需驗明正身。在搜完身後,每人發三根蠟燭,進去之後房門立即封鎖。考生就在此白日答題、夜間休息,三日考試結束後才打開房間,封卷護送至禮部,由考官等人閱卷。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無數的寒門士子頭懸梁、錐刺股,日夜手不釋卷,對春闈寄予了厚望。

可奈何世道不公,奸佞當道,竟將春闈當成了一門生意。

二十三年的春闈,由時任禮部尚書謝愈石主持,主考官是翰林院侍將方遊、副主考官為翰林院檢討錢開宗。

翰林院皆為飽學之士,為文人中的學術精英。如此兩位重量級的考官,顯示了梁帝對春闈的重視。

可沒曾想,這兩位翰林早已投靠了忠賢公公,入了閹黨的門下。他們大肆兜售春闈的“關節”,以在考試和閱卷時做手段,坐收漁利。

而一些富庶家庭學術不精的考生,想走捷徑,自然不錯錯過這樣的機會。他們出手大方,送錢送禮給考官。

以致於放榜時,學子們大跌眼睛。

那些出生貧寒卻富有才華的考生名落孫山,而品質低劣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竟然榜上有名。

一時間,考官受賄、春闈不公的傳聞不脛而走。

文廟看榜現場立時被考生圍得水泄不通,悲憤的學子們紛紛抗議,口誅筆伐。

“孔方主試合錢神,題目先論富與貧。金陵自古稱金穴,白下於今中白丁。”

一句“題目先論富與貧”,狠狠地諷刺了春闈的不公,富人考生砸下銀子做了敲門磚,而寒門子弟卻隻因貧困,生生被阻攔在朝堂之外。

文人士子皆被震怒,紛紛寫書、寫報、集會,控訴閹黨的種種惡行,此事在上京迅速發酵,很快,全國的士子、文人皆遙相呼應,一時山崩海嘯,局勢愈演愈烈,難以控製。

梁帝震怒,命先太子齊元啟督辦此案。

文廟已有數名考生見朝廷無所行動悲憤死諫,撞柱身亡,一時間血流成河。

而皇城司害怕士子們將事態擴大,竟出動了三千禁軍包圍文廟,想要將帶頭鬧事的幾名士子下獄。

當先太子齊元啟趕到文廟之時,禁軍竟然聽從忠賢公公的指令,對手無縛雞之力的士子們動用武力。

此舉大大刺激了眾士子。

“閹黨亂政!為禍百年!國之不存,當誅忠賢!”

“閹黨亂政!為禍百年!國之不存,當誅忠賢!”

先太子齊元啟當日飽含熱淚,對著眾人許諾:“有本太子在,定為諸君討回公道!”

太子雷厲風行,不出幾日,便將此案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方、錢二人受賄實錘被下獄,沒多久便招認了春闈案背後的主使——忠賢公公。

太子及太子一黨揪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使出了所有的手段,將多年來收集的忠賢弄權、受賄、賣官的罪證一一呈遞於禦前,大有“忠賢不死、大梁不存”之勢。

朝野內外的呼聲實在太過激烈,梁帝陷入了兩難。

約莫過了三四日,聖旨下。

忠賢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