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討董檄文(3 / 3)

在我還沒有考慮明白的時候,曹操的使者到了,帶來了一份詔書,大意為需我等諸侯並起,起兵勤王,共逐董卓。

曹操這小子真有兩下子,連這種詔書都能弄到。可是謀臣中就有人質疑詔書的真偽,細一思量,我也有些懷疑,這種詔書不是一般人輕易能弄到的,況且劉協小小孩童,還能知道詔命諸侯起兵勤王?

雖然詔書為假,但無論如何對我都是一個機會,起兵勤王,驅逐董卓,我袁氏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

於是聚麾下文武,領兵三萬,離渤海與曹操會盟。略一商量,決定邀人共起,便作了檄文:操等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弑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望興義師,共泄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憑我袁氏威望,加上曹操這小子的騙人之術,對各路諸侯真是一呼百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加上我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還有發矯詔的曹操,一共十八路諸侯,各領文武,往洛陽而來。

待兵馬到齊,曹操宰牛殺馬,大會諸侯,商議進兵之策。河內太守王匡首先發言:“今奉大義,必立盟主;眾聽約束,然後進兵。”這句話是提到點子上了,憑出身,憑地位,憑實力,憑背景,盟主非我袁本初莫屬啊,想到此處,下巴微微上揚,靜待他人的提議。

“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可為盟主。”

曹操?竟然是曹操作出了這樣的提議。這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以此次行動發起人的身份,曹操是最有資格和我爭這個盟主職位的,沒想到他能全力支持我,阿瞞,看來我們多年的情義尚在啊。

“袁紹無德無能,不敢忝居此位。”

無論如何,也得假意推脫下,以免得意忘形,落人把柄,被人說成沒有教養。

“此位非本初莫屬……”

假意推脫幾次後,在眾人的堅持下,我被推舉為盟主。這個盟主本該為我所有,如此也算求仁得仁吧。

次日築台三層,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鉞,兵符將印,我整衣佩劍,慨然而上,焚香再拜。盟詞曰: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紹等懼社稷淪喪,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必無二誌。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後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我一麵讀詞,一麵細細觀察諸侯,隻見眾人痛哭流涕,想來都是被我言辭所動。站在三層台上,望著台下站立諸侯,內心激越澎湃:當盟主的感覺真好!

喝下歃血後的盟酒,摔破酒杯,目光穿過台下黑壓壓的盟軍,望著遠處的城牆:洛陽,我袁本初以聯盟軍盟主的身份回來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