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非官方疏散(三)(1 / 2)

11月29日的傍晚,隨著最後一塊從民家征集來的門板搭上長江中心的八卦洲淺灘,這一條緊急搭建的跨長江浮橋終於完成了。為了這一條通往北岸的生路,南京周圍的鄉鎮村莊拿出了一切可以用來架橋的東西:打魚的小船、房子的大門、睡覺的床板……有位姓葛的年邁鄉紳甚至把給自己準備的上好壽材都捐獻了出來,而且這些還不用讓李永唐或者華僑一師花上一分錢。除此之外,純樸的鄉民們還自發地幫忙把東西裝上運輸卡車或者幹脆自己撐船送到江邊,很多人自願給工兵們打下手,使得工程進度大為加快。這就是王亞樵這幾個月工作的成果之一:他利用自己的名望結交那些在當地有影響力的愛國士紳,結下了深厚的交情,而後在這個關係到南京數十萬市民生命的緊要關頭,這些人發揮出了難以想象的作用。

當然,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有華僑一師的工兵部隊。雖然現在進入秋冬枯水季節,長江的流量變小,但要在這條中國最大的河流上架起浮橋還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華僑工兵們還是做到了。他們精心選擇了建橋地點,浮橋先從幕府山腳搭建到長江中心的八卦洲,然後再從八卦洲連接到長江北岸,所以準確地說他們實際上修建了兩條浮橋。這個方案保證了浮橋的強度(浮橋的強度還有賴於工兵們從京滬鐵路上拆下的鋼軌),而且在施工時還可以在長江南、北兩岸同時開工,這樣這兩條加起來足有2000多米長的浮橋才能在兩天一夜的時間裏建成。

幾乎是在浮橋建好的同時,心急難耐的難民們馬上就踏上了這條通向安全北岸的道路。雖然是在黑夜,因為害怕引來日本飛機沒有任何燈火,而且倉促建起的橋梁還搖搖晃晃的貌似不大牢靠,但逃難的人們也管不了那麼多,他們在工兵部隊的維持下,有秩序地從南岸上橋,經過八卦洲的中轉,最終踏上北岸的土地。

北岸同樣有工兵在維持警戒,令人驚奇的是還有不少鄉民打扮的人。從這些人的口音看都是南京一帶的人,他們三三兩兩地分成幾十撥,每一撥都有一個人手裏舉著木牌子,上麵醒目地寫著南京的某個街區名稱。第一批逃難的南京市民剛剛上岸,他們就分別招呼來自牌子上街區的人集合,然後帶著些人到指定的某片樹林裏暫時歇息,等候安排。雖然這種情形看起來很有些奇怪,但對於離家逃難、六神無主的人來說,心底裏總是在希望能有其他人站出來帶領、指揮他們,給他們一個明確的去向,因此難民們幾乎是盲目地聽從這些人。幸好這些人看起來是出於善意,而且來自同一片街區的難民基本上都是熟人,大家聚在一起也增加了不少安全感。

難民像小溪水般通過浮橋從南岸流動到北岸,速度不快但幾個小時後北岸也聚起了上萬人。在北岸接應的鄉民看看自己負責的人群足夠多後,就會分出一個領路的帶他們走,而剩下的繼續進行這種分組收容的工作。在某個幕後策劃者的計劃中,近百萬的南京市民將通過這種方式化整為零,大部分疏散到北岸幾十裏地範圍裏的近百個村莊,其餘的可以自行決定去向。攻占南京的日軍不可能為了追殺平民而冒險把部隊分散到這麼廣闊的地域去,這樣一來,應該能夠最大限度地挽救那些本來會慘死在日本畜生屠刀下的無辜生命。

逃難的市民們自然不知道那個幕後策劃者的良苦用心,因此渡江的速度一直快不起來。他們在搖搖晃晃的浮橋上慢吞吞地行進,任由工兵們如何催促也不肯加快腳步。對於這些人來說日本鬼子離得還遠,反正自己已經上橋了,怎麼也能到對岸去,現在黑燈瞎火的萬一走快了失足掉進水裏就太冤了。還有些人舍不得自己的那些家當,硬是要推著各式各樣的車子上橋,還和阻止他們的工兵爭執起來——這些華僑兵不像其他國軍部隊那麼蠻橫,反而讓一些人覺得軟弱可欺——更加嚴重阻礙了過江的速度。

天明之後,這些人開始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幾架日本飛機從下遊順著長江飛到浮橋上空,不分青紅皂白地對著明顯是平民的過江人流傾斜一陣陣彈雨,浮橋上登時哭喊連天,被子彈打中的人掉到水裏,鮮血染紅了橋下的江水。由於如今南京上空基本上不見中國空軍的蹤影,而對於防空力量薄弱的國軍地麵部隊來說,任何一門高射炮都是寶貴的,華僑一師的高炮部隊都被衛戍司令唐生智部署在南京城裏,因此渡江地點沒有任何防空力量來保護,這幾架日本飛機得以肆無忌憚地瘋狂屠殺著手無寸鐵的難民。無數難民在狹窄的橋麵上被敵機機槍成群掃到,避無可避;還有很多人跳下水想逃生,卻被接踵而至的子彈打死在水裏。在橋頭警戒的華僑工兵看著這悲慘的一幕,眼睛都紅了,有人搬過僅有的幾挺MG34機槍對著日本飛機射擊,這才嚇跑了這些基本打光了彈藥的空中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