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老人姓李,年近七十,自小便隨著父母在這幺河裏打魚。自十八歲那年父母仙去,留給他一條破船、兩張漁網,從此,他便終日一個人勞作在漁船上、出沒於風波裏,對這百裏幺河上上下下可以說是了如指掌。
俗話說,行船、駕車三分險,再加上幺河裏的鄉民們對漁民多有成見,往往看見河裏有人打魚時,便指著教訓自家的小孩道:
“看看!打魚摸蝦,失落莊稼!今後千萬不可做這個。”
故而,老人一直形隻影單。期間雖有好友曾代為張羅,但總歸是女家嫌老人貧寒、居無定所、風波浪險,最後無疾而終。
一晃五十多年過去了,善良的老人再也不作他想。每日在這幺河打得鮮魚後賣了,換來一些米、麵、油、鹽、醬、醋、茶和生活用品。若有多餘的錢,便再沽一壺水酒,與二、三好友一醉方休。
一日,為避風雨,老人將船停在幺河“三塊碑”下的一個河灣裏,上岸買了半壺冷酒和幾個蒜頭,回船將賣剩下的幾尾殘魚剁剁煮了,就著幾個蒜頭喝得微醺,然後衣也不脫,就在後艙睡了。
半夜,老人睡夢裏似乎聽到有嬰兒的哭聲,猛然醒來,使勁搖搖頭,除了風雨聲,卻是什麼聲音也沒有。老人自我解嘲的笑笑,待要再睡時,一聲嬰兒的啼哭真真切切的傳入了耳中,而且,好像就來自船頭上!
老人趕忙爬起身來點亮漁燈,走到船頭舉燈一照,果見船頭的艙板上有一張油布複蓋著個什麼東西,他急急拿開油布一看:啊喲,油布下是一個長方形的篾簍子,篾簍子裏裝著一個正在啼哭的、似是未滿月的嬰兒!嬰兒裹著一塊白色的破布,放在一團舊棉絮上,頭左右微微的扭動著,好像是餓壞了。
老人急忙將嬰兒抱回艙裏,找一件幹淨的棉布褂子重新包好了,抱在懷裏。嬰兒的哭聲越發的響亮,頭使勁的向老人的懷裏偎來。老人一時手足無措,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猛然間,想起好友獵戶劉洋最近新添了個小子,劉洋老婆胡氏為人最是賢惠,何不找他們去想想辦法?
於是,老人披上蓑衣,將嬰兒用油布蓋好,抱著她跌跌撞撞的在山間小道上摸索了幾個時辰找到劉洋的家裏,劉洋接過孩子忙抱到裏間交給胡氏,那孩子有了吃的,果然就不哭了。
就這樣,老人抱著孩子東家一口、西家一口,走遍了百裏幺河,其間甘苦,惟有天知。待得孩子稍稍大了些,能吃得東西了,便熬些魚粥喂給她。一天天過去了,孩子慢慢長大。
老人叫孩子“芳兒”,芳兒稱老人“爺爺”。爺、孫倆在這幺河上患難與共、相依為命。在爺爺的精心調教下,芳兒學會了駕船、捕魚、戲水。光陰迅速、日月如飛,彈指間十幾年一晃而過。
昨晚,爺、孫倆在這幺河清水灘打得了幾尾上好的金色鯉魚,為了買個好價,老人今天出來得早了些,經過茅草崗時天尚未大亮,急切行走間感到腳錁上似是被什麼紮了一下,老人風裏來雨裏去的人,絲毫未將此事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