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高二(13)班的課堂上,一個40多歲帶著金絲眼鏡的男老師站在講台上,中等身材,一身深色西裝穿得筆挺,手拿一本封麵灰黑的作文本朗讀:
“老實說,老師布置的以勵誌為題材的作文。我發自內心地不願意動筆寫它,並不是我懶或者怕,而是我壓根在心底找不到與之相符的感觸來表述。如果以作為任務的形式來完成它,那不是不可以,但那有違我的良心準則,所以我還是寫點東西,或許會無關乎勵誌這個主題,請老師不要責怪,至少這是我真實的想法……”
“從小我們就學過很多關於勵誌的故事,好比“鑿壁偷光”、例如“囊螢映雪”、類似“懸梁刺股”等等……總之例舉起來很多。小時候我們什麼都不懂,隻是覺得這樣的行為是常人做不到的(至少我們做不到),而在他們身上得到了一種實現,這會讓我們萌生敬意,甚至會有向往之情,想向這類為了成功而努力奮鬥的人靠攏接近。
而那些故事之所以會一直流傳,那是因為勵誌永遠與大展宏圖是相互聯係並互相促進的:因為想大展宏圖所以勵誌奮鬥,因為艱苦奮鬥所以宏圖大展,而宏圖大展以後,我們可以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受百姓尊重。以至於我們的思維所被引導的方向,就進入了這種無限循環的邏輯……大展宏圖---艱苦奮鬥----大展宏圖----艱苦奮鬥……而最本源的目的和動力,卻多是享受、名利、虛榮……。
我想如果想弄個東西來作為鼓舞人的媒介,丟掉文字而用圖畫的話,肯定用金鷹展翅圖比較好,多大氣、多勵誌啊!可惜金鷹太過稀少了(當然也不能太多,不然牧民和羊群就糟糕了,嚴重一點生態鏈可能會斷裂,幾個物種會從地球上消失……),事實上通過艱苦奮鬥而大展宏圖的人也隻是少數人(太多了誰剝削誰呢?奮完了自己鬥別人,剩著為王……),所以金鷹乃至精英不能太多這個邏輯是成立的。
我們從吖吖囈語的時候起便在大人和環境的影響下想成功,向往翱翔。而能成為鷹的又隻有鳳毛麟角,剩下的怎麼辦?其實還有一種動物也能飛,而且數量之多可能並不亞於我們國人總數----蠅。許多家長和老師自己本身就被那些典故的主導方向所偏離了軌跡,卻希望自己的子女、學生成為金鷹翱翔於天際,在喂養精神糧食的過程中卻拚命地把這種類似糞便的飼料往裏參,甚至不容食用者了解這種東西是否有營養價值,便嘟嚷著不要問那麼多,趁熱吃、吃了飛得早飛得快。結果雛鷹們還是受精卵的時候就沒發育好,被蠅養成了蛆。指望著飛起來的時候像神鷹一樣翱翔於天際,其實隻不過像蒼蠅一樣漫天“嗡嗡嗡”,可悲的是他們自己渾然不覺,覺得天下的鷹都是“嗡嗡”地扇著兩對小翅膀、整天吃大便。本來應該很美好的世界,就是因為蒼蠅和他們喂養出來的蛆越來越多而變得像個糞池。
我也是在那些勵誌的故事下長大的孩子,也有翱翔的夢想。但我深深地感受到,我沒辦法成為鷹,因為鷹可以通過自身的力量飛越萬丈高空、跋山涉水去往自己向往的環境生存。而我隻不過像一隻紙飛機沒有自主地隨風而行,看著滿世界的糞便不敢著落,害怕一旦雙翼上沾滿糞便就再也飛不起來……
希望可以著落在一個沒有糞便的青草地上,如果沒有青草,空地也行,如果非要我落在糞便上,那我隻能默默地祈求----那坨糞便是幹的……”
“同學們聽聽,這就是遲謂大師寫的名篇!高二(13)班組建還不到一個月,你整天曠課睡覺就夠惹人煩了,還寫東西消遣老師?老師家長是蒼蠅,同學們是蛆,你是紙飛機一塵不染?那你自己的家人呢?他們是什麼?”男老師講話時聲色俱厲,滿臉威嚴,教室裏熙熙攘攘的吵鬧和後排學生的笑聲陡然間便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