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舊交替(1 / 3)

(一)

在遙遠的大海上,有一個國土麵積僅有十九萬平方公裏的國家名曰“海之國”。一望無垠的海麵上,三座麵積幾乎一樣大的島嶼‘一’字排開,均分了這十九萬平方公裏土地。據海之國古文獻記載,三座島嶼正中心的連線,是一條直線,古人劃木船,兩天便可達另一海島。

十四世紀中葉,海之國的統治者注意到沿海地區頻繁出現了海外的航船,開始大力發展沿海地區,島上的經濟猛然受到了外界的刺激,這也是海之國商品開始大規模與外麵世界進行貿易的開端。自此之後,茫茫大海上這三座獨處的島嶼便成為了大部分商船熱衷歇腳的港灣。

經濟的急速增長,配合統治者合理有效的治理,經過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海之國達到了鼎盛時期。

令當今史學家扼腕歎息的是,十幾代人努力迎來的盛況並未持續半個世紀。

二十世紀前葉,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令整個海之國完全失去了往往昔的繁華。雖然海之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興盛一時的海之國也為這場戰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兩座邊界島嶼上入駐了四股外國軍隊,時刻監控海之國的發展狀況;大批大批的知識分子流失國外;大量沒及時得到保護的文物支離破碎;大片農田焦黃冒煙無法耕種......

這場戰爭一直持續了五年之久,幾乎將整個海之國推出曆史舞台。在炮火下惶惶度日的國人飽受顛沛流離之苦,人口密集的沿海大城市也幾乎是十室九空。沿海各大城市絕大部分中產階級人群,並沒有選擇跑到內地逃避火炮,而是拚死擠上了最後一班前來搜刮的貨船。

望著海邊大量遺棄的漁船,看著內地大片燒焦的麥田,此時海之國的統治者明白,此前首先要解決的隻有一個問題:怎麼讓國人填飽肚子?

傾其國力拚死一戰後,海之國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幾世紀前,那些留下來的國人在統治者的號召下也都積極加入新建設的行列:會下海捕魚的得到了漁船和漁具,能鋤地播種的得到了種子和鋤具,懂養殖家畜的得到了幼崽和飼料,讀過幾年書的則做好每一筆賬。

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活著一群土著丕族人。他們秉承了祖代的品性,樸實單純,熱情善良;民風也是夯實淳樸,可謂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白天男人或是到地裏幹農活,或是下海捕魚,女人則是在家織布、做飯,夜晚男人回來一村人端著飯碗坐在一起開懷暢談,每家每戶幾乎都是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經過他們幾十年的不懈努力,為海之國的農業發展奠定了穩固的根基。

伴隨著農業的不斷增長,海之國的文化、教育、軍事也得到了突飛的進展。然而就在如何進一步發展經濟方麵,海之國的新一屆高層管理者之間卻出現了分歧。

一些高層管理者發現:隨著時代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海外商船又開始在島上歇腳;而那些之前為躲避戰亂跑到海外的知識分子,此時也都漸漸回到了故土;而那些搬遷到沿海城市土生土長從未下海的土著丕族人,對海外的未知世界一直都流傳各種傳說。

在聽到周圍海外人士對外麵世界的精彩講述時,沿海那些充滿激情的年輕人逐漸將海外的世界當做了自己向往的港灣。

不知從何時起,對海外世界的暢想逐漸成為了青年人飯後探討的話題,也許隻有在那裏才能寄托這一代新青年心中打破陳舊追求新事物的勇氣,年輕的心靈也隻有在那裏才能追尋到屬於自己夢想的翅膀。

因此,海之國一些最高管理者提出方案,想要再次擴大對沿海地區的開發。對於那些分給丕族人居住的土地,海之國統治者沒有收回,而是鼓勵那些海外歸來巨商進一步開發,以此進一步刺激沿海土著人下海的**。

海之國博物館的石碑上記載這樣一句話:正如沒有人能控製地殼的運動,同樣沒有人能夠長期阻擋新思想的萌發。

終於在二十世紀中期,陳舊單調的生活越發無法撫平新一代年輕人體內沸騰的血液,此時他們更加堅定外麵的未知世界才是解開他們心門湧動的密碼。他們就像是著了魔,內心總是充斥著一股神秘的力量,時刻推動著心靈的航船。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之國沿海地區的一些漁船開始逐漸延長了自己的出海時間,一天變一周、一周變一月、一月變一年,一年之後便不可再估計了,有可能是一代人、也有可能是幾代人的時間......

萌生的新想法此時就像是一株星星的火苗,不停灼燒著這代年輕人早已沸騰的熱血。每當無法控製內心的熾熱時,海邊的岩石上總是能看到一群又一群踮起腳尖向遠處眺望的男孩,也許此時隻有大海的浩瀚才能填補他們心中的那片未知卻又激情的空洞。在無形之中,這代年輕人也為海之國高級管理層中的改新派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民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