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有詳細說明,來自合肥的第二封信隻隔了兩天半,就再次送入了洛陽城。
顯然,總管東南區域情報係統的龐統,對這件事同樣有著異乎尋常的重視。
不奇怪,孫策有勇,周瑜有謀,本來就是一對很難對付的組合。當曰若非孫權在張頜、龐統的壓迫下岌岌可危,周瑜不得不留下來幫忙,孫策未必會在渡河之戰中吃那麼大的虧。
如今,江東軍雖慘敗於中原,但轄下領地卻沒有被削弱太多,江夏、荊南、江東的統治沒有被動搖,損失的主要是新得的淮南,基本上算是回到了原點。
依照這段時間江東方麵的備戰狀況來看,未來的南征之戰,恐怕沒有想象中那麼輕而易舉。在南方,青州軍最強悍的騎兵沒有多少用武之地,主要靠水軍。青州水軍雖強,可畢竟是遠征,很難取得壓倒姓的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孫策之死本來就是個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利好消息,如果龐統的推測屬實,那就不是普通的利好了,可以說,江東的兩大支柱會同時消失。
在魏延、高順、太史慈出兵增援西線之後的幾個月裏,王羽還是第一次召開軍議。
“士元的推測是有道理的……”
代王羽主持軍議的仍然是諸葛亮。在天下形勢漸趨明朗之後,賈詡開始有意識的放權,情報係統這邊,他將更多的責任推給了龐統,軍務方麵,自然是諸葛亮。
用他自己的話說,年輕人精力旺盛,又不怕累,自然要多承擔些。以前是人力不足,形勢也緊張,讓小家夥們上手還有諸多不便,現在麼,反正主公也說要摸著石頭過河,那就讓更有勁頭的孩子們去摸唄,磕磕碰碰的,慢慢也就成為棟梁了。
諸葛亮的確沒有辜負賈詡的期望——如果真的有的話……
總之,他的能力正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在這種相對隆重的場合做為主持,也不會招致什麼人帶有疑慮的目光了。
“在中原大戰後,江東內部便有了分歧,其中一派以張昭、張紘等徐淮名士為主,他們認為局勢已不可為,應該早做打算,以江東之地為籌碼,與君上討價還價。這一派,可稱之為主和派,影響力最為龐大……”
諸葛亮稍一停頓,給聽者留出思考的時間,然後繼續道:“與之相應的,故討虜孫將軍則是持有完全相反的觀點。出於野心也好,其他也罷,總之,他的氣勢並沒有因為之前的慘敗而打消,依然有意與我軍爭雄。”
在場所有人的神情都有些古怪。
這種時候還有想法和主公爭奪天下的人,真不知該如何形容。
說他瘋了吧?偏偏孫策的備戰工作有條不紊,完全看不出歇斯底裏,倒行逆施的味道。
可說他一切正常也不對,連當年的項籍都不肯渡江卷土重來,不就是因為他知道胳膊扭不過大腿嗎?以區區江東之地麵對整個中原,想自保都很難,還想逆襲麼?
幕僚們倒是沒有鄙夷的意思,畢竟自家的主公也是這種姓格,當年他悍然向袁紹發起挑戰的時候,很多人的觀點不也和現在差不多嗎?
隻能說,這麼兩個人生在同一時代,或許本身就是老天爺開的玩笑吧?也難怪孫策有死戰之念了。
“最後,還有以顧雍、闞澤等吳越名士為主的一派。他們既不讚同孫討虜的激進,認為江東不具備那種力量,同時他們也不認為現在就放下武器是個好主意,他們的觀點是,江東進取無望,自保有餘……”
諸葛亮向王羽望了一眼,觀察了一下後者的神情變化,這才進一步解釋道:“他們認為,如今的五路諸侯,以及未來要繼續冊封的諸侯遲早會成為麻煩,到得烽煙起時,江東就有爭奪中原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