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向西去雷澤打遊擊也是個辦法,當年嚴白虎就是靠了這一招,拖住了孫策的腳步。可孫權根本不敢,青州水軍的兩員大將都是水匪出身,對江湖上那些手段再熟悉也不過了,孫權不認為自己可以在這兩個人麵前玩出什麼新鮮花樣來。
他隻能向南逃竄,如果能及時撤退到會稽,依靠錢塘江重新構築防線是最好,若是實在不行,他甚至可以考慮逃到永寧甚或東治去。
孫權不敢投降,因為周瑜的背叛讓他很害怕,他不確定周瑜到底和王羽談妥了怎樣的條件,萬一他要拿自己的命來祭奠兄長呢?
他沒有親手殺死兄長,可這件事確實和他有很大的關聯,周瑜和兄長的關係,比自己還要親密,誰能保證他的條件不是要自己的命?
孫權逃到宛陵時,隊伍已經縮水了近半,等他到了於潛,已經隻剩下了三分之一都不到的人馬。但他很欣慰,因為再向東走五十裏就到錢唐了。
然而,等他終於趕到錢唐城下的時候,卻駭然欲絕的看到,城頭飄揚的旗幟,竟然是紅底黑字的漢字大旗!
他忘記了甘寧的海軍機動力有多高,從吳郡返回海岸,再登船繞個大圈子追過來,速度依然比用兩隻腳跑的快,而且快很多!
孫權隻能繼續逃,逃往青州軍追不到的地方,但這種地方真的存在嗎?
……
孫權最後的行蹤,沒有任何準確的消息。在逃亡途中,他的軍隊徹底潰散,江東世族大多都在半路就放棄了,或者是死在亂軍之中,或是被追擊的青州軍俘虜,隻有孫權堅持到了最後。
他一直逃到了武夷山,帶著最後的幾十名侍衛,然後一場叛亂爆發了,幾乎全部侍衛都參與了這場叛亂,其中甚至包括了孫權視為心腹的大將蔣欽。
他們要用孫權的腦袋換條生路。
唯一還站在孫權身前的是周泰,這員猛將的全力爆發異常恐怖,一口氣殺了三十餘人,隻有蔣欽倚仗武藝,帶傷逃走。
這樣的爆發當然不會沒有代價,周泰身負數十創,但這種地方,顯然不會有華佗來救命了。事後進行搜查的青州軍在附近找到了周泰的屍體,但孫權的蹤跡卻就此消失,仿佛世上從來沒有過這個人一樣。
江東的覆滅對仍然在頑抗著的兩股勢力造成了毀滅姓的打擊。
入春後,益州戰火重燃,憑借智謀和地利,司馬懿在劍閣與徐庶鬥智鬥力,基本是個持平的狀態。可好景不長,江東軍節節敗退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益州,益州軍心開始不穩。
就在這時,司馬懿得到了高順、魏延潛越陰平小道,連克江油、綿竹的噩耗。
與曆史上一樣,益州割據勢力再無抗力,各地紛紛豎起降旗,成都則是第一個做出表率的。司馬懿軍中,嚴顏、雷銅、張嶷等人先後投降,連曆史上寧死不屈的張任也沒能免俗。
司馬懿隻能和孫權一樣,帶著一支殘兵踏上逃亡之路,他的目標是雲南。
他這一跑正好遂了太史慈之意,心切終身大事的太史慈拉上兩個兄弟,帶著三千隱霧一路追擊。沿途清剿了十幾個受到司馬懿蠱惑的部落,同時也拉攏了另一些無意和中原對抗的部落。
最後在滇池湖畔,他遇到了宿命中的那個人。
依照後來太史慈自己的說法,他和愛妻是一見鍾情,如膠似漆。不過,根據現場目擊者魏延的說法,那裏曾經發生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最終結果是司馬兄弟授首,太史慈強搶沒人而歸。
由於兩者的分歧太大,最後官方采納的是另一目擊者高順的說法。
他的原話是這樣:“確實打了一仗,不過沒有文長說的那麼誇張,隻是一場單挑而已,子義空手連接了祝融的二十七柄飛刀,折服對方,抱得美人歸。至於魏延說的驚天動地的大仗,大概是後來在這裏辦喜事的時候,根據那些依照地方風俗去聽牆根的人——包括文長,事後的說法,據說當夜曾上演了一出七擒七縱的好戲,至於具體情況,那本將就不清楚了。”
根據史官的回憶,當時高順臉上流露出的,是毫不摻假的迷惑。
……
最後一處抵抗勢力是劉備在大別山的幾千兵。
事實上,真正的清剿完全沒有展開,劉備在江夏有眼線,發現諸葛亮和周瑜開始密探之後,他就感覺大事不妙了。
等到周倉東來,周瑜易幟,劉備徹底打消了僥幸心理。
他比孫權、司馬懿聰明得多,沒有搞什麼孤軍逃亡千裏的戲碼,而是直接遣散了部隊,隻留下了不願意棄他而走的老夥計簡雍。趁著江南到處都是兵荒馬亂,沒人顧得上,兩個人結伴上路,也是一路向南,就此消失在了人海之中。
有人說,他隱姓埋名的去了交州隱居;也有人說,靠著法令中那個簡易版的地圖,他去了更遠的地方。
但沒人在意了,因為,一個嶄新的時代正在開啟,過去的人和物正如那滾滾東去水,消逝在潔白的浪花之中。(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三國第一強兵》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1/1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