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卷 第四十一章 初冬下初雪(1 / 2)

上岸之後,四人進城去雇馬車。

本來可以到大渡口去渡江的,那樣也不會像現在這樣走著入城,但徐倦想看看蜀國百姓的生活到底怎樣。

走在小路上,兩側則是黃燦燦的麥子,徐倦一邊走一邊用手撫過麥穗,刺手卻很喜悅,石叔在後麵也是麵露笑臉,道:“看樣子今年收成很好,不會有人挨餓了。”

徐倦突然心頭一顫,問道:“要是收成不好會有人挨餓?會死嗎?”

石叔歎了口氣,道:“蜀國境內適合生長莊稼的土地大部分在這裏,這青州也算是天下糧倉,要是遇上災害,有些人就吃不起飯了,餓死人自是常見的,不過最近幾年在蜀皇的治理下,這些情況好了不少,就算遇上天災,大部分百姓還是能挺過去的。”

“大部分?就是還有人挺不過去,這些都是金國人害的,終有一天我會奪回中原大地的。”徐倦手中捏著一顫飽滿穀穗,恨道。

衣人感到徐倦的憤怒與不甘,緊緊地抓著他的手。

石叔不想讓氣氛壓抑,枯槁的雙手指著前麵的一處村莊,道:“那是老奴的家鄉,可惜現在一個親人也沒有了。”

徐倦驚訝的回頭,以前倒也沒見過石叔說過這些話,石叔示意他繼續向前走,緩緩說道:“當年我隻是個平明百姓,因為受不了官府的壓榨,一怒之下就殺了當地知縣,後來就理所應當的鋃鐺入獄,幸虧當時默默無聞還隻是個景王的蜀皇知曉了我的事,用了李代桃檀的方法救了我,而我從此就一心一意的跟著蜀皇,好在這身臭皮囊還有點用處,倒是突破了玄境踏上了練氣的道路,也能為蜀皇盡一份綿薄之力。”

徐倦笑道:“記得小時候石叔一有空就把我們拉到身邊講一講以前的事,現在算起來我們有七八年左右沒有聽您講了。”

石叔自言自語的說道:“再後來替蜀皇擋了一刀,覺得自己救了蜀皇一命,也算是報了蜀皇當年的知遇之恩了,想不到你父皇會不惜一切地就會這條老命,讓我又是欠了這輩子都還不了的債。”

徐倦不知道為什麼石叔會說這些,但他感到那個從小替他擋風擋雨,把他當兒子看待的老人老了。

“一條大江波浪寬,風吹麥浪兩岸看,少年離鄉立業去,白發歸來無人識……”

石叔不知何時唱起了這首在本地很是流廣的遊子歌。

石叔這些年已經很累了,但他不忍看到蜀皇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這才一直留在長安,而他早就對自己兒子石書說過,將來自己歸去後就葬在那個小時候經常玩耍的槐樹下。

這一日,長安城風和日麗,陽光高照,雖已入冬,但無淩冽寒風,不見寒冷,在這西北荒涼之地算是難得的好天氣。

長安城南門管道兩側擠滿了熙熙攘攘的百姓,要不是站成筆直一排的甲士攔著,這官道早已無處站腳了。

管道之上,站著整整齊齊的七排七列的儀仗隊,個個腰杆挺直,精神抖擻,標準的迎接皇室人員的配置。隊伍最前方站著三位可以整理過儀容的三位官員,看樣子應該是這次迎接的主要負責人。

時間一點點過去,不久就到了正午,眾人等待的人卻是久久不來,兩側的百姓已是不耐煩的聊起了天。

“聽說二皇子在雞鳴山修了五年佛,性情大變,變得知書達理,溫文爾雅,以後恐怕要摘掉‘不良皇子’的綽號了?”

“你這是聽誰胡說的?我得到的可靠消息,二皇子自從上了山,山上就沒一天安寧,那小霸王的手段是變本加厲,據說這次是被趕回來的。”另一人說道。

“前麵你說的我不確定,但這次回來卻是因為我們大皇子的及冠禮快到了,蜀皇再狠心,也不會讓二皇子錯過這件事的,而且據說這次及冠禮上蜀皇還會立太子呢!”

“你這是瞎猜的吧?蜀皇正值年輕力壯之時,怎會如此早立太子,再說二皇子雖胡鬧些,但五年前那件事還是深得人心的,蜀皇會如何取舍?”

“最近那鳳凰出世你聽說了吧?最後異寶被二皇子獲得,你再想想最近幾年有什麼大災害嗎?沒有,軍糧充足,現任蜀皇有一身抱負無從施展,自會希望收複那肥沃的中原大地,而立太子這穩固民心的一步自然早走效果越好。”天子腳下的百姓猶好討論政事,而且眼光見識倒是抵得上一些小官吏。

站在最前麵的三位官員分別是主掌禮儀的太常寺卿,太常寺少卿,長安城的父母官京兆尹。

稍微年輕一點的從白鹿書院出來的太常寺少卿李子明大概三十歲左右,文質彬彬,但眼中的那絲狡黠卻是被明眼人輕易就能看出來,他對兩位年長的大人說道:“二位大人也等了半天了,要不先休息會,等二皇子到了,下官再去叫二位大人。”

長安城是天子腳下,所以這京兆尹一職是十分辛苦的,能夠擔當此職的人也必須有顆七竅玲瓏心,尤其在細節上更要吹毛求疵。麵容比年紀還略蒼老一些的京兆尹大人說道:“不勞煩李少卿了,在還沒摸透二皇子的習性之前我們還是中規中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