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灣
金州的新港鎮,是建了油港而得名的,聞名中外的中國最大的原油碼頭就在這裏。這個地方原叫鯰魚灣村,為什麼叫這麼個名字?這得從鯰魚說起。
這裏三麵臨海,一麵靠山,原本荒無人煙,遠遠望去,海邊是一片片沒頂高的蘆葦。大約在五百年以前,一個農民帶著妻子兒女,來到這裏。他見這裏靠海,能捕魚捉蟹;靠山,能拾果撿柴,是個風水寶地。就砍樹支架,割葦苫棚,在這裏安下了家。
後來,這裏又先後遷來了徐家、閻家、白家三個姓的人,分別在今天的徐屯、閻屯、白屯三個地方紮下了根。到了清朝光緒年間,這裏已有了幾十戶人家,仍是個無名小村。
有一年春天,沒下過一滴雨,莊稼早的點火都能著。到了七、八月,老天突然翻了臉,霧氣彌漫,陰雨連綿,總不開晴。人們不能上山,不能下海,終日饑腸轆轆,忍饑挨餓。
這裏的北山角下有一條順山而下的山泉,水特別甜。日積月累,便形成一個很大的水灣,水灣四周的蘆葦長得比別的地方茂盛。在一個霧氣茫茫的日子裏,一群孩子到灣邊采蘆根,發現水灣裏有兩條大鯰魚,便回去告訴了村裏人。
有位上了年紀的老頭說:“這是天老爺派來給咱造福的精靈,千萬不要觸犯它。”鄉親們聽到這個消息,都跑去燒香磕頭,請求神靈保佑。
俗話說:心誠則靈。不幾天兒,水灣裏滿是肥肥胖胖的大鯰魚。百姓們揭不開的鍋裏,終於有了葷腥兒,家家的飯桌上飄散著鯰魚的香味。鯰魚越捕越多,人們又用它到外地換取柴、米、油、鹽,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水灣裏的山泉水越積越多,鯰魚也越生越旺。山泉順著地勢向東海流去,鯰魚也隨水流向大海。從此這片海裏也有了鯰魚。
光緒末年的一個夏天,正睡午覺的人們被一陣孩子的叫喊聲吵醒:“快來看呀,有一條白龍在灣邊吃蘆葦!”人們跑出去一看,見到的卻是一匹小白馬在悠閑自得地吃葦子。轉眼之間,一陣涼風吹過,天邊飄來一朵白雲,忽見兩條大鯰魚從水裏一個高躥出來,落到馬背上。小白馬撒著歡兒,四蹄蹬風,駕著白雲飛奔而去。
據說,小白馬是玉皇大帝派來接那兩條鯰魚回天宮的。從此,泉水灣一天天地幹枯了,但海裏的鯰魚卻越繁生越多。因此,人們便把北山角下的水灣起名“鯰魚灣”。後來這裏建起大油港,鯰魚灣填平了。但是那段美麗的傳說,卻一直在人們中間流傳著。
永安門
金州城北門麵臨北大河。因為河床鋪滿卵石,河水清得見底,所以北門便稱作“清河門”。可到了明代洪武十年,又改名叫“永安門”,這裏有一段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