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州城北三十裏堡村的台山下,有一座明代萬曆年間修建的石拱橋。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曾重修,並堅碑永誌。時間已經過去四百多年了,這座石拱橋仍然堅固美觀,成為遼南地區著名的古跡。”
傳說,這座橋是一位寡婦建的。明代洪武年間,有一個剛過門的新媳婦回娘家。新媳婦騎著毛驢,新郎官牽驢步行,走到台山下溝時,忽然,下起了大雨,洪水順著山溝衝下來。毛驢怕水,站在洪水中怎麼也不肯挪步。
眼看洪水越漫越高,新郎官用勁拉驢,結果拉斷了韁繩,連人帶驢全跌入水中。在掙紮中,新郎用盡全力把新媳婦推出急流,而自己卻被洪水衝走了。新媳婦沿河找了三天三夜,終於在下遊找到了丈夫的屍體,隻見丈夫手中還緊握著半截鐵鏈韁繩。
新媳婦哭得死去活來,從此守節不嫁,立誌修橋。她白天砍柴、采藥,夜晚紡線織布,十年辛勞,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攢下一筆錢,用這筆錢修了一座小橋。
可是因為橋小水大,一場山洪過後,小橋被衝得沒有影了。寡婦十年的辛苦打了水漂,大病了一場。
可她想到百姓過河的艱難,又重新打起精神,攢錢修橋。辛辛苦苦又是十年,第二座石拱橋修成了。
從此以後,這段溝深路窄的險道變成了平坦大道。寡婦喜在眉梢樂在心頭。可是,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哪曾想,秋後一場暴雨,寡婦的十年心血又順水漂去。
她一夜之間鬢發全白,心一橫,就從殘橋的斷壁上往下跳,可怎麼跳也跳不下去,原來是一根鐵鏈條把她擋住了。寡婦仔細一看,這不是當年丈夫過河時牽驢的細繩嗎?她立刻領悟到,這是丈夫在幫助自己。於是她又準備第三次修橋。
寡婦每天進深山爬陡坡,采山珍草藥換錢換物。時間長了,兩隻手磨得像樹皮一樣粗糙,臉上的皺紋像刀刻的一樣又深又密。她每天水過河都琢磨修橋的方法。
有一次,寡婦拉著一個小女孩的手過河。這一拉,她忽然想到,如果修拱橋的石塊也像手指扣著手指這樣,不就結實了嗎?於是,寡婦便用“母子對齒”法重新修橋。石拱橋修成後,寡婦又模仿縉繩的鐵鏈條,在橋麵兩側立上了欄杆。
第三次修橋終於成功了,任洪水衝擊,石橋紋絲不動,人行車過暢通無阻。直到今天,不少橋梁頂上的護欄還使用鐵環鏈條,“母子對齒”的砌橋方法就傳向了四麵八方。
就在石橋通車慶典這天,寡婦卻死在她的破茅屋裏了。她的全部家產除了幾個破盆破碗外,就剩那段半截韁繩了。鄉親們將寡婦厚葬了,遠近幾百裏的群眾都趕來為她送葬。為了紀念她,人們便把這座橋叫寡婦橋。
附記:到園海
寡婦橋又名“掛符橋”。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明代的金州衛是遼南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其時,中原與東北的交通主要靠水陸,多是由山東登萊渡海到金州然後北上。故金州至遼陽交通十分發達,寡婦橋就是在這種形勢下修築的。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曾重修。已曆經四百餘年。至今仍是哈大公路太山橋的一部分。橋身長5.7米,寬2.5米,高7.1米。距橋西北15米處立有乾隆年間重修碑一塊,碑高1.6米,寬0.7米,厚0.2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