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西屏山的傳說(1 / 2)

西屏山,位於瓦房店市駝山鄉境內,高四十多丈,南北向,山頂無峰(像個大操場),人們管它叫西屏山。沿著開倜的平頂巡遊,可見狐仙堂、仙人洞和唐王駐兵時留下的大小馬圈,聞名四方的寶林寺廟雖已不複存在,但遺址可辨,碑碣有證。

金雞過寺

還在西屏山寶林寺香火興盛的時候,一位喇嘛忽然看見一隻大母雞領著一群小雞崽出現在寺廟前。

這荒山僻嶺,四下無一人家,哪來的雞?他急忙奔過去要逮住大母雞;可是那雞很機靈,咯咯一叫,小雞崽跟著它繞過寺廟,奔山頂上的野林裏去了。

他窮追不舍,緊趕幾步,終於逮住一隻小雞崽;可是就在他彎著腰的時候,那大母雞窩回頭來,照準他的腳背叨了一口。

他往回走時,低頭一看,懷裏的小雞崽不動彈了,黃澄澄、光閃閃的,原來是隻小金雞!他大喜過望,連忙下山兌了錢,發了一筆外財。可是事不作美,腳背上開始紅腫、潰爛,傷口鑽心地痛。

他隻好去告醫求藥,不斷治療。一個月過去了,沒好;兩個月過去了,沒好;直到他這筆外財全部花光,腳背上的傷才好了。

魯班點化建寶林

唐二主率師東征來到複州境內,尉遲敬德的兒子尉遲寶林親自監工在西屏山建起一座寶林寺。這寺廟,內看四個角,外看八個角,飛簷畫棟,氣宇非凡;立柱、橫梁、斜棕、而椽,得體搭配,撐起個壯觀的廟宇,真是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廟自竣工後,曆代不少工匠都來研究它的建築技術,有的甚至仰麵躺下,眼瞅屋笆,用筷子照樣子支巴,可是支巴了半天,也弄不明白前輩們為什麼不用一顆釘子就能幹出如此精巧的木匠活。

那麼,寶林寺是怎樣建成的呢?

寺廟破土動工後,進度很快。這天,木匠師傅們拉鋸、掄僑、創光,把柱梁檁椽一應木料備齊。正準備上梁起架,南邊來了個土裏土氣的年輕後生,轉了一圈,看了一陣問:“師傅;你們這裏不用小工嗎?”

做飯的大師傅聽了過來連忙招手:“來來來!我這裏正缺個幫手呢。他們那裏都是精工細活,你能幹得了?”

他把後生領到廚間,又說:“先考考你的手藝,給我刮個擀麵杖,馬上就得用啊!”說完就埋頭和麵去了。

那後生來到木料堆旁坐下來。二話沒說,拿起木料,掄著斧頭,幹什麼?砍榫。斧頭越掄越輕快,榫越砍越多,一個一個又一個,都扔在身旁,很快就砍出了一大堆。

砍著砍著,大師傅滿手是麵跑過來:“喂!你做的擀麵杖呢?我這就用。”

那後生回頭一笑:“嗅!我倒忘了呢,不過,耽誤不了你的事。”

隨後撈過一根木棍,摘下耳朵上的竹筆,在木棍的兩頭各畫一個圓圈,“崩”地敲了一錘,一根又圓圓又光滑的擀麵杖就被敲出來了。

大師傅看了又驚又喜,搖動著擀麵杖,跑到了建寺工地說:“你們看,看呀!天底下還有這麼高的手藝!”木匠師傅們聽了他的講述,誰也不相信,忽啦一下跟來一大幫,可是搭眼一看,除了磚瓦石塊就是木料堆,那位後生早就不知去向行了。

師傅們各就各位,按著預想的模式安裝梁柱和檁橡,可是比劃了半天,就是搭不起來廟架子。又湊到一起喳喳了一陣子

沒喳喳出個好辦法。正在犯愁時,做飯的大師傅又搖晃著一卷刨花跑來:“看,你們看!那位後生哥在這上麵留著字,要咱用他砍的樺。”

木匠師傅像遇到救星似的,爭著跑過去,抱了一些榫來,果然,把這些榫打到柱、梁、棕、椽的銜接處,不大不小,恰到好處。

廟宇的架子搭起來了,堅固牢靠,穩若生根,人們感激之餘,又議起了那位不知去向的後生,他是誰呢?大家都說他是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