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架山
莊河城南那座大山,為什麼叫觀駕山?
傳說唐二主統一了中國好久,盤踞在鴨綠江沿岸的一個土寇蓋蘇文拒不歸順,向附近州縣頻頻騷擾。
邊界告急文書一封接一封,陷落的城池一個連一個。唐二主把這一帶以蓋蘇文的姓氏命名,設立了個蓋州,給蓋蘇文管轄。
蓋蘇文竟然嫌地盤不大官兒小,燒了禦筆書,殺了欽差使。這可惹惱了滿朝群臣,紛紛啟奏:北賊不滅,不足以雪國恥,平民憤。
當時有個初露頭角的小將,叫薛禮,字仁貴,頭戴白盔肩披白甲,身穿白袍,騎的是一匹白龍馬。
他的武藝和氣力,連開國元勳尉遲恭、程咬金一般老將,都驚歎佩服。這一次唐二主就點他為先行官,抄著旱路前頭先走,自己率領大隊人馬,順著水路禦駕親征。
薛禮風餐露宿,日夜兼行,繞著渤海灣差不多轉了整整一圈,踏上一座山頭。
這座山背靠陸地,麵臨大海,在軍事上進可以攻,退可以守,一旦守也守不住,踏上戰船不須幾日便奔回了京都。
他一邊想:皇上一到,該在這兒紮下禦寨,解解疲勞,提提精神,一邊手搭涼棚,向對麵大海觀望皇駕,看唐二主離這兒還有多遠。
薛禮觀望了一天皇駕不到,觀望了二天皇駕還不到。水路比旱路近上不知有多少倍,怎麼遠路的都到了,近路的還沒有影?
原來李世民別看能征慣戰,卻是個旱鴨子,沒見過海洋。一上了戰船,海浪一湧,船身一晃,就頭也暈來心也跳,
吃進點什麼都倒出來了。沒行上半天,趕忙向後轉。轉回去了又該怎麼辦?從早路繞,又怕渙散軍心,眼瞅要吃敗仗。
輔佐唐二主遠征的,是足智多謀的徐茂功。他見皇上要起埋汰,也不去催逼,一麵拿個招兒把他遠遠支走,一麵把全部船隻都用木杆連接起來,上麵再鋪上厚厚一層土,移上樹,栽上花,架起樓台亭閣,跟陸地上的大花園一模一樣。
然後胡弄唐二主說:“仗叫別人打去吧,我陪你遊遊山,玩玩景。”
唐二主一眼望去,果然鳥語花香,燕舞鶯歌,好一番景致,高高興興走過來。
哪裏知道,他一踏上這個“大花園”,就被載著不顛也不簸地向沙場移動了。
不過,這麼一折騰,日子就推遲了很久。難怪薛禮怎麼觀望也觀望不到聖駕呢。
薛禮當年觀駕的這座山,後來就稱作了觀駕山。從那開始,唐二主和薛禮便演出了一連串的征東故事來。
英納河
英納河是莊河境內最大的河,全長二百多裏。原先,這條河沒有名,後來為什麼叫英納河了呢?
據說,當英納河兩岸開始有人居住的時候,在河流的中部,也就是雙塔嶺前、英納河水庫攔河壩的東邊,有一戶姓劉的人家,老頭叫劉崇,有一身好武藝,專靠打魚打獵過日子。
老婆子雖然沒有武藝,卻是上炕剪子下炕刀、碾子磨不用教的人。
老兩口有個兒子叫劉英納,膀大腰粗,從小就跟他爹學了一身好武藝。
後來,他爹去世了,他也靠捕魚打獵養活他媽。
這個人又勇敢,又善良,使用一條五股鋼叉,哪裏有狼蟲虎豹出來害人,他就到哪裏除害。河兩岸的人們都很感激他。
英納家的嶺後,住著一戶姓莊的,家裏有老兩口和一個姑娘。姑娘名叫莊秀雲,心靈手巧,跟她爹學了一套放蠶的手藝。
英納打獵經常見到她,叫她蠶姑。時間長了,兩個人就有了感情。
有時,英納不在家,蠶姑就主動去照料英納的母親。英納的母親也非常喜歡她。
有一年秋天,蠶姑在山上往筐裏抓蠶,忽然一條金錢豹從蠶姑背後撲來。
英納打獵正好走到這兒,一見這情景,急忙喊著衝上去。但蠶姑還是被豹子抓傷了腿,英納一叉刺死了豹子,把蠶姑扶著送回了家。
蠶姑的爹媽很感激,就商量把蠶姑許配給他。兩家一商量就訂了終身。
幾天以後,海裏的一條黑蛟龍,沿著河流向上遊。這條龍經常興妖作怪,老百姓被害苦了,卻又沒有辦法,隻得來求劉英納。
劉英納知道黑蛟龍厲害,擔心自己不是對手。但為了鄉親,他豁出去了。拿起五股鋼叉跳到河裏,和黑蛟龍鬥了起來,最後,從河裏鬥到岸上。
蛟龍張著血盆大口撲上來,英納趁勢一叉刺進去,正中蛟龍的咽喉,蛟龍疼的大叫一聲,撲上去,一爪子把英納的心髒抓了出來。英納倒下了,蛟龍帶著鋼叉鑽到水裏,遊出不到幾丈遠,也漂出水麵咽了氣。
英納死後,人們非常難過,都來安慰英納和蠶姑兩家,給了一些東西。打那以後,兩家老人就由蠶姑自己照顧。
後來老人們相繼去世,蠶姑也勞累成疾,離開了人間。
人們為了紀念英納和蠶姑,在山上修了兩座石塔,也就是如今的雙塔嶺,並把河取名為英納河,以表示對劉英納的懷念。